乾隆龍紋尊多少厘米
① 乾隆皇帝龍袍
從《還珠格格》到最近大熱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乾隆皇帝一直是人人熟知的歷史傳奇人物,而今天上午,一件屬於乾隆皇帝的龍袍在倫敦拍賣,引發熱議。
從拍賣行Bonhams官網可得知,在倫敦拍賣的這件為「御制藍綢捻金銀綉金龍十二章吉服袍」,預估價為90萬-130萬元人民幣。
龍袍細節
這件藍金色的龍袍由絲綢製造長約1.4米,上面綉著象徵著皇家身份的九龍戲珠和金絲綉出來的金色菊花,也代表著中國當時最頂尖的綉工技術。
龍袍細節
龍袍細節
這件絲綢長袍是在18世紀晚期特意為乾隆皇帝製作的,他在每年祈雨求福的儀式上都會穿。乾隆去世以後,這件衣服就被保存起來,供之後其他幾位皇帝使用。至於如何流失海外,可能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據悉,收藏者曾在1913年穿過這件衣服參加化裝舞會,之後長年被掛在收藏者家中的牆上,可能考慮到絲綢不易保存而打算賣出。
其實,龍袍被拍賣已不是第一次。
2004年,清乾隆刺綉十二章紋龍袍成交價為163.18萬人民幣↓
2006年,清乾隆御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曾拍出1468萬人民幣↓
2014年,清乾隆藍色綢平金銀綉雲龍紋龍袍以184萬人民幣成交↓
龍袍,中國最高權力的象徵
龍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禮服,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從隋文帝開始,全手工製作,使用中國最好的蠶絲,以黃色系為主的龍袍一直延續到清朝覆滅。
作為中國人的「終極服飾」,歷朝歷代對於龍袍的製作都非常用心,由於龍袍屬於織綉品,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所見的龍袍以清代居多。
一提到清代龍袍,大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龍袍從顏色、款式、紋樣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製度,許多人都因為服飾上的小錯誤被殺頭。
清代龍袍的多樣化
清代皇帝的服飾分為三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常服、行服)。
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次一等就是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是在吉慶的日子穿的;便服也叫常服,是平時穿的服飾。
| 禮服 |
禮服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裝。在清代宮廷所有的服裝種類中,禮服的等級規格最高。皇帝禮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 端罩
清 內明黃色貂皮端罩
端罩為清代皇室冬季的皮製禮服,是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天穿在袍服外的翻毛外褂。
● 袞(gǔn)服
清晚期 青色團龍紋暗花綢綉彩雲金龍紋二章袞服
袞服是穿於朝袍之外的褂式服裝,為朝、祭等莊重的禮儀場合穿用的章服,只有皇帝才可穿用。古代袞,卷同音,袞服以卷龍,十二章紋為飾,寓意「王披袞以象天」。
● 朝 袍
清康熙 藍絹綉「彩雲金龍」朝袍
在清代,朝袍通常指皇帝用於在登基、大婚、萬壽聖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幾大類禮儀服飾。
| 吉服 |
吉服包括袞服和吉服袍。
這里不禁有人要問,袞服不是在禮服之中嗎?其實朝袍和吉服袍之外都可以穿袞服,袞服也就被算在了吉服之中。如果袞服里穿的是朝袍,就需要帶上披肩領,如果是吉服,則不必帶上披肩領。
● 吉服袍(龍袍)
清乾隆 御制明黃色緞綉輯米珠雲龍十二章紋夾龍袍
吉服袍是我們常說的「龍袍」,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 常服 |
清 駝黃色團雲龍暗花緞常服袍
常服為清代帝後穿用較多的一類服飾,既含禮服之性質,又具有吉服之作用,且多用於嚴肅、莊重的場合。
| 行服 |
清乾隆 藍色雲龍紋暗花綢鑲羊皮里行服袍
行服為中國古代皇帝出巡或圍獵時所穿之衣服。
清代皇帝行服,有行褂及行袍兩種。行袍右衣裾下短一尺,綴扣袢,出行騎馬時可將衣襟扣在腰處,不騎馬時,又能把缺襟與掩襟相扣,如常服袍形制。
龍袍上九條龍的寓意
龍袍花紋也有講究。
上面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但龍數一般為9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綉「水腳」(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乾隆龍袍
龍袍上的正龍有四條,分別綉在前胸、後背和兩肩上。正龍的形象威嚴崢嶸。還有四條行龍分別綉在前後衣襟的位置。總共八條,第九條龍在哪裡?
龍袍上的正龍
這第九條龍原來綉在了龍袍裡面的衣襟上!所以表面上看,我們只能看到龍袍上有八條龍了。
為什麼要把第九條龍綉到衣襟裡面呢?據說是因為九是奇數,如果九條龍都綉在正面的話,難免就失去了對稱的平衡美了。
龍袍上的行龍
龍袍製作需要多少錢?
那一件龍袍的價格是多少呢?
據清宮資料,製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
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綉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製作過程相當復雜,一件就需耗時兩年。
根據清宮檔案的記載,以緙絲工藝或是刺綉工藝製作龍袍需要用去白銀1000多兩,相當於今天的14.2萬元人民幣。
龍袍,凝聚的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後代子孫應當好好珍惜。
圖文來自網路
② 四羊方尊的年代,作者,科技含量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點六厘米,重近三十四點五公斤。此尊造型簡潔優美,採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象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隻卷角山羊,以腳踏實地的有力形象承擔著尊體的重量,使得這個上邊長(五十二點四厘米)幾乎與器高相等的器具顯得挺拔、剛勁,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由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青銅器雅博青銅器1/3四羊方尊 商晚期的貯酒器。原器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大的方尊,高58.6厘米,重34.5公斤。此尊造形簡潔優美,採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像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態有機的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快方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肩飾龍紋,四角有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浮雕於高圈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飾有龍紋,整件器物表花紋以雲雷紋為底,在器的四個邊角和中線上飾扉棱。在商代的青銅器方尊中,此器形體端莊典雅,無與倫比。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③ 我剛得到一個乾隆仿漆雕龍紋碗,高9.5cm 直徑21cm 外雕八條龍,裡面雕一條龍的九龍薄胎碗,請大師幫我鑒定
朋友不好意思你這個是一個現代仿品,不知道你花多少錢得到的?1,它的發色不好,2,看胎題明顯粗糙,3,底下的款書寫的也不對。其價格30-----80元人民幣!!!
④ 故宮有哪些乾隆年制瓷器
清乾隆·琺琅彩嬰戲紋瓶
珍寶簡述:
規格:高度約:27cm 肚徑約:14.5cm 底徑約:8.7cm 口徑約:7cm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乾隆時期的嬰戲圖多出自供奉內廷的知名畫家金廷標筆下。本作為 金廷標早期作品,風格出於民間畫法之上,畫面用色明快,兒童姿態生動 多樣,動作誇張,由於彼時尚未受到乾隆個人好惡之影響,所以與乾隆朝 中後期一貫的華麗與繁縟相比,藝術價值更高!是清代同類琺琅彩作品中 最珍稀的一件作品!
獨特亮點: 乾隆明星畫師原創名作,唯一擺脫繁縟、鶴立獨行的琺琅嬰戲紋第一器!清乾隆·粉彩百鹿紋雙耳尊珍寶簡述:規格:高度約:33cm 肚徑約:26.5cm 底徑約:18cm 口徑約:12.5cm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此作粉彩繪畫技法高超,釉面勻凈,紋飾繁縟,裝飾效果富麗華貴, 充分體現了乾隆官窯精品的時代風貌和技法水平。乾隆晚年,皇帝密旨要求內務府燒造一件人間至「尊」珍瓷,並將 宮廷畫家沈銓的《百鹿百鶴圖》繪制於尊上用於慶壽。內務府與景德鎮御窯廠數千窯工耗時數年苦心燒制,其間畫稿經過上百次重繪,釉料經過 上千次調整,終於在乾隆六十大壽之前燒制出盛極一時的百鹿尊,被譽為「千古第一瓷」。
獨特亮點: 「千古第一瓷」獨領康雍乾三代風騷,百鹿圖皇帝專享,與天同壽寓意非凡!
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
珍寶簡述:
規格:高度約:33.3cm 肚徑約:25cm 底徑約:12cm 口徑約:7.6cm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九桃紋瓷器是雍正朝所創,至光緒朝仍有 仿造。而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後世仿製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上,以雍正時期的紋樣著色最為鮮艷奪 目,繪畫水準也最高。從八十年代起,故宮便大 力研究此瓶的釉料化學成份與燒制條件,力圖百 分百還原雍正時期的藝術效果,本項目復造作品 採用故宮 2015 年最新研究成果,色差水平已能 控制在 0.5% 左右。
⑤ 故宮珍藏的一件文物,揭開乾隆身高之謎,乾隆真的是一矮個子
關於乾隆的身高,中國歷史書上沒有絲毫記載,乾隆時期文字獄統治下的中國,那麼能不能是因為乾隆的身高太矮了,所以各種史料書籍都不敢記載呢?一件故宮文物揭開了乾隆高度之謎,確認了乾隆是個矮子。
客觀上說,乾隆的身高並不低於清朝男性的一般身高,應該是全國的平均身高。然而,當他在北方被高大的宮廷警衛和士兵包圍時,他就顯得很矮。從乾隆的遺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乾隆對自己身高的不滿,就是他的高跟鞋。這不是普通的高跟鞋,而是有目的的拉起高度,如果乾隆不在乎高度,為什麼要穿這么高的高跟鞋呢?
⑥ 古代青銅器尊是干什麼用的
中國古代青銅器眾多,各種青銅器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其中青銅器尊是干什麼用的你知道嗎?接下來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青銅器尊,歡迎閱讀!
古代青銅器尊的用途
在古人心目中,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納(內)、入”,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布列.《禮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鄭玄註:“金炤物,金有兩義,先入後設.”納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古文獻所謂“實物(所實之物)”,就是上面所說“三牲魚臘”,“四時之和氣”之屬,實際就是犧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類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尊彝等各類器物中,然後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說文》說:“鼎,和五味之寶器.”《呂氏春秋·本味》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說:“夫和生實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銅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調和方法就是“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最終目的則在於和人心,“成其政”.
更深一層的意義
以金示和還有另一層或者說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就是“炤物”或“象物”示和.《左傳·宣公三年》說:“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原來鑄鼎,製作青銅器不僅用來盛裝和調劑犧牲等給祖先奉獻的禮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銅器外表刻畫“物”的圖像.通常所說銅器花紋實質就是圖物象物. 那“物”是什麼呢?答案其實非常簡明.“物者,方物、神物也.”“物”也就是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或者視之為自己祖先所由來的神物,有類於西方所謂“圖騰”.當年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陳擿君春秋公矢魚於棠說》首次發明:“物即圖騰”,可謂真知灼見.其實先秦文獻所見諸多“物”字,很多都可以這樣來理解.如《尚書·旅獒》:“畢獻方物”;《詩·大雅·生民》:“有物有則”;《左傳》中《隱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國語》中《周語》:“服物昭庸”,《越語》:“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以及《周禮》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司常》等“旗物”,《大司樂》:“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等等.
這一坨大概就是它的什麼祭祀義象徵義什麼的 不是有說問鼎中原 以青銅器作權勢的象徵
古代青銅器尊的分類
“尊”為盛酒器或禮器。主要見於商朝、西周時期,在春秋之後就很少見了。查閱資料“尊”今作“樽”,繼續查閱“樽”,也為盛酒器。就大惑不解了,古代詩詞中多有提及“樽”者,如李白在《行路難》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一樽還酹江月”。
1、【四羊方尊】朝代:商朝晚期 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 浮雕 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第三批94件禁止 出國 (境)展覽文物之一。
3、【盠方尊】朝代:西周中期 館藏:陝西 歷史 博物館
1955年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李家村出土。通高17.2厘米,口徑17厘米,重2.75公斤。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冊封後,製作此尊,有銘文108字,以紀榮寵。此尊呈直線型的方體,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莊重;尊口為圓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狀,形成外方內圓,方圓結合的新器形,尊的兩側有1對向上捲曲的象鼻形捉手,其位置安排與形象均十分妥當,是實用和美的巧妙結合;尊腹部正中飾一圓形冏紋,兩邊襯有直線和曲線組合的夔紋,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帶狀竊曲紋,與腹部的主體紋飾相區別,頸部仍用夔紋,但面積和量卻相應減弱,以免喧賓奪主,此尊在夔紋的空間又飾以雲雷紋和地紋,使器物既豐富多樣,又變化統一。
4、【龍虎紋尊】朝代:商朝時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7年出土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常廟鄉。它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約20公斤。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圈足平雕饕餮紋飾,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紋樣象徵古代 傳說 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
5、【蔡侯申尊】朝代:春秋時期 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5年出土於安徽省六安市壽縣蔡昭侯墓。通高29.7厘米,口徑25.3厘米,足徑19.7厘米。器體似觚較粗,上口侈大作喇叭狀,周緣外翻而平張,下腹部凸起,飾饕餮紋。器內壁鑄銘23行95字,記述了公元前518年蔡昭侯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銘中語句“敬配吳王”,是蔡、吳兩國通婚的證明。
6、【三羊尊】朝代:商朝晚期 館藏:故宮博物院
三羊尊高52cm,口徑41.2cm,重51.3kg。大口廣肩型,厚唇外折,細頸上有三道凸弦紋。肩部等距離地裝飾三隻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頭,間以回形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較肥碩,紋飾更為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上邊有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較大圓形孔,這是商代銅器的典型特徵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紋地上飾有六組獸面紋。全器圖案布局錯綜復雜,繁而不亂,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同類器物中之最大者。
7、【友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故宮博物院
友尊高13.2cm,口徑20.7cm,重2.72kg。尊侈口,束頸,圓體,鼓腹,圈足。口下飾一周葉形紋,頸飾兩道圈帶紋,間飾雷紋,腹部用雷紋作地,上面平雕九隻象紋,足飾瓦紋,上有三個“十”字孔。器外底鑄銘文“友”字,為該器作器者的家族名號。銘文在外底較為少見。九隻象紋是該器的主題紋飾,簡練的線條勾畫出象的形象:碩大的身軀,垂尾,圓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誇張地描繪象的長鼻,上卷後又向下勾,其長度超過了象身。九隻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動逼真,因此,該尊又稱九象尊。
8、【亞ꀇ方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故宮博物院
亞ꀇ方尊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內側鑄銘文2行9字。
9、【作尊彝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故宮博物院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寬22.5cm,重3.35kg。尊圓體,侈口,直頸,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飾三層紋飾:上層飾四牛紋,牛曲腿而卧,嘴微張,目視前方,二牛間各飾一個半浮雕獸首;中層飾四條錐形凸棱,間飾四隻目紋,目紋四周為四瓣葉紋;下層飾單首雙身龍紋。器內底有銘文1行3字:“作尊彝”。
10、【免尊】朝代:西周中期 館藏:故宮博物院
免尊高17.2cm,寬18.3cm,重2.62kg。尊侈口,圓垂腹,圈足。頸部前後雕鑄獸首,獸首兩側均飾垂冠回首的夔鳥紋。尊內底鑄有銘文5行49字,講述了在六月第一個吉日丁亥這一天,王在鄭地,王到了宗廟的大廳。在冊命典禮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獎免,命史官懋賜給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帶。任命免為司工。為了答謝和宣揚王的美意,做了這件尊。免將萬年永寶用此彝器。
11、【作寶尊】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首都博物館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28.5厘米徑22.4厘米。此尊紋飾極盡繁縟,工藝精湛,是銅尊中的精品。器內底鑄有銘文"作寶彝"。
12、【獨耳尊】朝代:西周時期 館藏:南京博物院
1982年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磨盤墩出土。獨耳尊口徑34.5 厘米,底徑24.1厘米,該尊口沿下有一半環耳,腹飾雲雷紋及四組乳釘。
13、【牛首饕餮紋銅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鄭州博物館
1982年河南省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該尊高37厘米,口徑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大敞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尊頸部飾三周弦紋;肩部有三個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牛首間飾帶狀夔紋和聯珠紋;腹部飾三組饕餮紋,線條嚴謹,紋飾精美,饕餮紋上下界以聯珠紋,圈足上飾三周弦紋。
14、【獸面紋銅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安徽博物院
1957年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月牙河出土。該尊高47厘米,口徑39.3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獸首,獸首間用扉棱分隔。肩飾雲紋,腹飾三組浮雕獸面紋,器內壁隨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個“十”字形鏤孔。此尊氣勢雄渾,富麗端莊,是不可多得的青銅藝術珍品。
15、【獸面紋尊】朝代:商朝中期 館藏:上海博物館
獸面紋尊高64.7厘米口徑50.9厘米腹徑40.5厘米,底徑30厘米腹深44.6厘米重24.36千克,口部侈大已超過肩徑,肩部豐圓突起,圈足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見的式樣。肩腹部獸面紋結構緊密,獸目及軀體上與方整齊排列的羽狀紋飾更見綿密,獸面的主幹和地紋沒有明顯區別。
16、【隹父癸尊】朝代:商朝晚期 館藏:上海博物館
隹父癸尊高31.4厘米,口徑23.8厘米,底徑16.4厘米,腹徑12.6厘米,腹深24.4厘米,重5.57千克。大敞口,筒形腹,高圈足。頸、腹、足各飾有獸面紋、鳥紋、雷紋。足內有陽文銘文3字“隹父癸”。
17、【癸殳古方尊】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上海博物館
癸殳古方尊通高21.8厘米,口徑20.1厘米,圓口折肩,橢方腹,圓足。肩飾蕉葉形獸面紋,下飾鳳鳥紋,肩飾龍紋,腹滿飾獸面紋,雷紋為地。肩四角附象鼻獸角。造型端莊。紋飾華美,銘文“癸古作旅”四字。
18、【蛇紋銅尊】朝代:春秋時期 館藏:湖南博物館
1963年出土於湖南衡山霞流。此尊的裝飾較為特殊,頸部和圈足飾分割成三角形的幾何紋,腹部飾蛇紋,每一組的邊緣飾有鱷魚紋。該尊又名之為桑蠶紋銅尊。後來改稱為蛇紋是湘江流域出土的同時期的銅器上多飾蛇紋,而古代越人又崇拜蛇,故稱為蛇紋更加合適。
19、【旅父甲銅尊】朝代:西周時期 館藏:湖南博物館
1979年出土於湖南省湘潭市青山橋窖藏。該尊高28,口徑22.2厘米。該器形制以及腹部獸面配夔龍、立鳥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風格。器內有“旅父甲”三字,應是“旅”氏家族的,也是西周早期的器物。此尊的形制、紋飾等方面都是中原地區常見的特點,此器在湘潭地區出土,又僅此一件,與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還有考古學界一般認為屬於古代越人的器物,這件器物的來源就值得思考。根據同出器物中最晚的器物確定其窖藏的時間在西周晚期,此尊來到湘江流域的時間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而來的方式則可以有多種考慮,可以是中原地區的人帶來的,可以是交換來的,也可以是本地人掠奪來的,無論何種方式,都可以認為,湘江流域在西周時期與中原地區是有交往的。
20、【銅大口尊】朝代:商朝時期 館藏:荊州博物館
銅大口尊高67.2cm,口徑58cm,荊州岑河出土,大口,口沿上折,尖唇,束頸,呈喇叭狀,廣折肩,斜直腹,下壁微內收,微圜底,高圜足。頸部飾三周凸弦紋,肩、腹、圈足等部位以雲雷紋襯底。肩部飾三鳥三犧首。銅尊上的夔龍紋、饕餮紋風格粗獷。這種大口尊主要出土於長江流域。
21、【鳳紋尊】朝代:西周時期 館藏:鎮江博物館
1976年12月出土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徑41.1厘米、腹圍107厘米。器侈口、傾垂腹、圈足,通體飾紋華麗。口沿下為四組由相向的長尾鳥組成的瓣形飾,鳥長尾上卷呈∽形,作鳴叫起舞狀;頸部以兩道弦紋作欄,以乳釘、犧首為界,飾以兩對大型鳳鳥紋,鳳鳥相向、顧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舉,長冠逶迤,甩向頸部,兩側分尾上下捲曲作C形,鳥爪等均用曲線勾出。兩鳥中各有一小形 動物 紋,其形式圓首、凸睛、四足有長爪,前足前撲,後足屈伸,一為長形體軀,一為圓形體軀,似為雌雄相異。其有尾似龜,然四足似蛙,龜紋多見於中原青銅器,常用作族徽標志,如1955年鄭州白家莊所出商代中期獸面紋罍,蛙紋多見於南方青銅器,如廣西恭城蛇蛙紋尊及銅鼓等。該器在形制和紋飾上與陝西扶風庄白出土之豐尊極為相似,但器體更闊,所有留心紋身軀左右不對稱,兩鳥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為地紋的雲雷紋亦顯系隨意勾填而成,其龜紋似蛙,或其蛙紋似龜,亦就不足為怪了。豐尊年代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當為西周中期吳國的仿鑄之器。
22、【棘刺紋尊】朝代:西周時期 館藏:鎮江博物館
1976年12月出土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司徒公社窖藏。該器腹部扁鼓、飾紋獨特的三段式棘刺紋尊在上海松江、安徽屯溪、武進淹城等地亦有發現,其器形見於紹興306號戰國墓,其密集的鋸齒紋等飾紋特色見於廣西恭城地區,迥異於中原商周青銅器而呈現出濃厚的吳越地方特色。
23、【食尊】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河南博物院
1983年河南省濟源市下冶村村民在大嶺村修路時發現該尊。侈口、弧頸、微鼓腹、圜底,高圈足外撇,下端有垂直折邊。圈足內壁上有陰刻銘文一字:食。“食”尊的出土對於研究濟源西周早期封國的歷史及其冶鑄技術和冶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器內銘文“食”字,應是作器者之名或其部族。
24、【獸面扉棱尊】朝代:西周早期 館藏: 隨州市博物館
2007年湖北省隨州市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這件青銅尊腹部飾獸面紋,足部飾龍紋,頸部飾蕉葉形紋,內填龍紋,通體四周均鑄有大扉棱。從造型藝術來講,此尊與同時期中原青銅尊並無差異,但其裝飾紋樣奇詭。這主要體現在獸面紋的堆塑立體性極強,鼻、眉、眼較為寫實,加之該器並無底紋作為襯地,更加凸顯了獸面鼓張的特質。
25、【大(天)獸御尊】朝代:商代晚期 館藏:湖北省博物館
1965年湖北省武漢市漢陽沙帽山出土。這件觚形尊的內壁鑄有“大(天)獸御”銘文,應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於商末周初,其形制來源於青銅觚,只是其體量較大,紋飾也更繁縟,主要用來盛酒。這件“大(天)獸御”銅尊鑄制精良,器形高大凝重,紋飾華麗俊挺,是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傑出代表。
古代最先有銘文“中國”的青銅器
1982年12月25日,我國發行了《西周青銅器》特種郵票,其中第一枚“何尊”是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賈村鎮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現藏寶雞市博物館,為我國古代最先有銘文“中國”的青銅器。
何尊為盛酒器,約鑄於3000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十一世紀)。因為此器自銘為何所造,故名“何尊”。何父是周文王的舊臣,為周王朝宗族,造此器特為記載周成王誥賞的榮寵。此尊高38.8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78公斤,上部為喇叭形圓口,下部呈方形,周壁四條扉棱從口部延伸到底部,通體以獸面紋為主,飾以雲雷紋襯底。尊內底有銘文12行,計122字。內容記述:成王五年,開始勘察地形,營建成周,成王祭祀武王,並誥誡宗小子,訓畢,賞何貝三十明,何因以鑄尊。其中寫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民。”即因武王在克商以後, 決定 在洛陽建都以統治全國。由於何尊有明確紀年,又有關於營建成周的記述,與歷史文獻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最早期的重要文物,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一詞西周初年就已出現,這件何尊就成為銘記有“中國”一詞的最早期的青銅器。
猜你喜歡:
1. 西周青銅器
2. 青銅器在商朝有何特點
3. 玄鳥紋青銅器的介紹
4. 商朝青銅器的特點
5. 不同時期青銅器特點是什麼
⑦ 乾隆銅龍印璽特點
此方銅寶9.1厘米見方,印紐為形態各異的三隻異獸,皆四足,獸身,強健而有力,頭部各不相同,或龍頭,或獸頭,或鳳頭,樣貌兇猛,應為傳說中神獸。三獸雖相互糾纏在一起,但各自體態造型交待清晰,體現出製作者高超的鑄造技藝水平。三螭身上的雲紋、身後的花尾,與雍正時期壽山石璽印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此種肌肉有力的瑞獸應為乾隆帝所喜樣式,如乾隆時所建的北京十七孔橋,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又如景山壽皇殿前的三座牌樓,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二百餘年,其建築形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樓,也是牌樓中規制最高者。牌樓為四柱三洞九樓制式,下雕石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