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二十公分等於多少厘米
❶ 古時一丈是現在多少厘米
1丈=10尺=333.333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1)一丈二十公分等於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最早見於商代。傳世商尺約合今16~17厘米。東周尺以相傳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銅尺與「商鞅量尺」互為佐證,可知一尺長約23厘米左右。西漢尺今出土有 8支,實測其長度均在23~23.6厘米之間,平均每尺長23.2厘米。
新莽尺根據各方面材料綜合分析,每尺長約23.1厘米。流傳至今的東漢尺甚多,僅出土的就有40餘支,形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①鳥獸紋銅尺,②幾何紋銅尺,③以圓圈為尺星的骨、牙尺。實測東漢尺長度誤差不大,除去因稍殘而減短的幾支外,其餘均在23~24厘米之間,平均長23.4厘米。
清代的營造尺長3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康熙御制」銘殘牙尺,每寸合 3.2厘米,與紫金山天文台銅景表尺上的清營造尺長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營造尺,等於 35.5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樹木、屋宇,刻工極精。
❷ 二十公分有多少厘米
20公分=20厘米。公分一般指厘米,公分、厘米兩者是一樣計量單位,1公分=1厘米,所以20公分(cm)=20厘米(cm)。
拓展資料:
公分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是十進制長度計量單位。指的是我國解放後所定的標准,改革開放後,為了和國際接軌,就改成厘米了。正式文獻中,都是以厘米來代表公分。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現在叫市制,當引入西方度量衡時,按中國習慣加上公字。比如譯成公尺、公分、公釐。這些舊稱後來統一改為米、厘米和毫米。公分的縮寫同厘米,寫作「cm」。一公分等於一厘米。
公分和厘米沒有什麼區別,厘米和公分是一回事,1公分就是1厘米,公分是舊稱。只是說法不同,通常書寫的時候和學生比較正規,叫做厘米。工程上一般就說公分,也有的乾脆就叫1分或1厘,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說法罷了。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現在叫市制,當引入西方度量衡時,按中國習慣加上公字。比如譯成公尺、公分、公釐。這些舊稱後來統一改為國際單位:米、厘米和毫米。
換算公分:
1公分=1厘米
1公釐=1毫米
1公尺=1米=3市尺
10市尺=1丈=3.3米
1公分=1克
❸ 一丈是多少厘米呀
現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度--即長度,由於和生活密切相關,自人類有始就出現了,原始人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代計量技術的出現,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後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後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營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營造尺:1尺=32厘米)
一公頃等於15畝,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於一公畝,一畝約等於667平方米
畮,六尺為步,百步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畮。畮或從十久。——《說文》。字亦作畆、畒、畝、畞。如:畝制(以畝為單位劃分、計算土地面積的制度);畝級(田地土壤質量好壞的等級);畝積(每一畝田的面積)
❹ 1公分等於多少厘米一丈又是多少
1公分等於1厘米,1丈等於10尺,1米等於3尺,1丈等於3.33米等於333厘米。
❺ 一丈是多長等於多少cm
1 丈=3.33333333333 米
丈是在中國特有的測量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常見到丈這個單位的出現,在古代使用的情況比較多。
❻ 一丈大約等於多少厘米,一尺大約等於多少厘米。
1丈=333.3333333厘米,大約等於333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大於等於33厘米
❼ 20公分是多少厘米
20公分=20厘米。
公分是厘米的舊稱,長度是相同的。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現在叫市制,當引入西方度量衡時,按中國習慣加上公字。譯成「公分」,這些舊稱後來統一改為厘米。表達式為「cm」。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被稱為市制,當引入西方度量衡時,按中國習慣加上公字。比如譯成公尺、公分、公釐。這些舊稱後來統一改為米、厘米和毫米。
公分在三大改造前還有克的意思,多用於化學試劑等商品的計量,在三大改造後仍然有沿用。
厘米(centimeter)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1厘米=1/100米。1cm(厘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國際單位制選擇了彼此獨立的七個量作為基本量,第一個就是長度。它的基本單位名稱是米,符號是m,而厘米不是國際單位。
❽ 一丈等於多少尺等於多少厘米
度制 時代 單位換算 公制換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戰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漢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晉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東晉及十六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與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營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營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很明顯,按照唐朝以後的度制,七尺男兒的身高將達到2米以上,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謂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在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
順便補充說明,中國歷史一直都是按照十進制,但是周朝「8寸為尺,10尺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 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榮楣浭南蓮話:以布尺(約當度量衡新尺之2倍)量之不及三寸,以英尺量之約近5吋。馮驥才《三寸金蓮》中之表」赤足為3寸2分「為營造尺。楊金剛《風塵女》:「我的裸腳是13公分,……穿上假鞋裁尺還不到三寸呢。」
據吳永洛《中國度量衡史》:唐、五代的1尺=0.933市尺,宋元 1尺=0.9216市尺,明代同唐,清代 1尺=0.960市尺,清末營造尺 1尺=0.96市尺=32公分;裁尺 1尺=1.11營造尺=1.066市尺=35.5公分。舊布尺 1尺=1.685市尺,5英寸=12.7公分=3.81市寸。
不知李榮楣說新尺長度。今按舊布尺的長度,3寸=5.01市寸=16.7公分=6.57吋。如李所述近5寸則為3.81市寸。營造尺的金蓮赤足3.2吋=3.07市寸。風塵女的裸腳13公分=3.9市寸=3.51裁寸,如緊纏後穿上
❾ 一丈等於多少厘米
1丈=10/3米≈3.33333333.......米=333.33厘米
❿ 一丈二尺有多少厘米
一丈二是12尺,120寸,400厘米。
丈用作量詞,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然則伸臂一尋,周之丈也,故從又持十。
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丈合今231cm,秦時一丈約231cm,漢時一丈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丈合今242cm。
南朝一丈約258cm,北魏一丈合今309cm,隋代一丈合今296cm,唐代一丈合今307cm,宋元時一丈合今316.8cm,明清時木工一丈合今311cm。
(10)一丈二十公分等於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丈用作量詞,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然則伸臂一尋,周之丈也,故從又持十。
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規矩事也。
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寸,十分也,禾部曰,十發為程,一程為分,十分為寸。
尺在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
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武器)、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