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龍身高多少厘米
1. 十大史前巨型動物 揭秘史前最大的動物第一名
其實在史前的時候,地球上有著非常多的巨型動物,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它們都滅絕了。這些巨型動物有的比恐龍都要大多了,看起來非常的嚇人。在十大史前巨型動物中,誰才是史前最大的動物第一名呢?下面本站的我就先為大家來介紹一下十大史前巨型動物!
十大史前巨型動物
1、古馬陸
2、駭鳥
3、麗齒獸
4、泰坦蟒
5、超級巨猿
6、海王龍
7、棘龍
8、鯊齒龍
9、普魯斯鱷
10、鄧氏魚
1、古馬陸
曾生活在三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古馬陸是目前已知的可能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古馬陸可以長身長2.3米。相當於巨型“蜈蚣”,表面覆蓋防護甲,身體極薄貼近地面意味著這個令人恐懼的生物幾乎沒有天敵。
它靠類固醇為生,幾乎沒有視力,但嗅覺和觸覺異常靈敏。古生物學家史奈德根據化石推斷它住在河海交界的鹽沼澤內,或許以兩棲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物。
2、駭鳥
又稱為恐怖鳥,是一種大型的食肉性動物,它的身高達3米且但飛行,它們野蠻而兇猛地在南美通知食物鏈約6000萬年之久,恐怖鳥速度驚人,像鎬的嘴的力量強壯到一擊之下砍斷一匹馬的脊髓。
恐怖鳥的腿骨堅硬、肌肉強壯,可以完全擊碎中等大小獵物的骨骼,然後慢慢地吸食獵物骨骼中富含營養的骨髓。奔跑速度相當快,據科學家估計,恐怖鳥跑速可達每小時97公里,並認為駭鳥的滅絕跟狼群和災難有關。
3、麗齒獸
又叫做麗獸,是恐龍時代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既是爬行動物,也是哺乳動物,其牙齒與劍齒虎的牙齒一樣兇猛。兩側眼睛像蜥蜴的眼睛,身長3米,體型龐大,接近於一頭犀牛。問道血腥味後,麗齒獸可以50公里/小時的速度疾馳,直到捕獲獵物為止。
麗齒獸喜歡以二齒獸、水龍獸、麝足獸和龜類的祖先——杯龍(斯龍)為食,在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中滅絕。
4、泰坦蟒
是一種遠古蟒類,是史前頂端掠食者,也是地球上的叢林之王,泰坦蟒平均體長可達到15米,體重超過1噸,這兩個數字已經足以說明它們的可怕之處。它們的食物有4.57米長,半噸重的鈍鼻鱷和3.05米的肺魚以及當代的一些大型烏龜。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
5、超級巨猿
是地球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是電影《金剛》中的原型,這種怪物直立時可達3米高,重達半噸,雖然巨猿大多是食素,但是它的健壯在森林可謂是稱為“一哥”。科學家認為直到10萬年前它才滅絕。
6、海王龍
又名瘤龍、節龍是史前時代海洋中最致命的捕獵者,巨大的肉食性動物。海王龍身長14米,肌肉發達,擁有垂直於身體的尾巴能夠讓它快速地伏擊獵物,海王龍那兩排剃刀般鋒利的牙齒保證獵物被整個吞下時無法逃脫,六五都是被活活消化的。它吃普通的魚、鯊魚、海鳥以及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滅絕
7、棘龍
棘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人們形容它是霸王龍、鱷魚和鯨的集合,統治海洋和陸地,它是首個適應水生環境並捕獵鯊魚和古代鱷魚的恐龍,棘龍可以利用背上類似於鯊魚鰭狀的巨帆浮在海水上。並利用它利劍般彎曲鋒利的爪子撕碎獵物。
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8、鯊齒龍
身長超過13米,比傳說中的霸王龍還要巨大和兇猛,它的牙齒成鋸齒狀,與鯊魚的牙齒類似,可以輕易撕碎肉,是北美洲最令人聞風喪膽也是最厲害的恐龍。
極其鋒利並類似鯊魚的牙齒、長牙齒、大而酷似骷髏眼睛的眶前孔、較為短小的前肢、巨大而長的頭顱骨、比例上較窄的吻部、瘦的軀干、比例上略微短的後肢。
9、普魯斯鱷
最大個體身長可達10米,體重可達4.7噸,體寬近1.8米,頭骨長1340毫米以上,體型比中生代的恐鱷更大。它們當時沒有天敵,它們的食物是它們所能捕食的一切哺乳動物和魚類。
普魯斯鱷的體型巨大,其腦袋長度1.5米,寬度超過1米。普魯斯鱷的頭骨和下頜骨非常厚重,嘴巴之中長有又粗又長的鋒利牙齒,它的大嘴巴張開時如同通向地獄的大門,吞噬了一切敢於靠近的生命。
10、鄧氏魚
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大型捕食者,生活在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3億年前),雖然沒有的牙齒,但是獨特的頜幫助它掠食比它自身還要大的動物,包括原始鯊魚,他頜的獨特之處在於,可以五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張開快速將獵物吸入嘴中。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兇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咬裂、粉碎任何東西。
史前最大的動物第一名
這些動物其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所處的時代或者領地都各自不同,真正要比起來的話,最厲害的應該還是棘龍,因為它是海洋,陸地都可以統治,可以稱之為全能了,非常的恐怖。
看完我介紹的這十大史前動物之後,誰才是你心目中的史前最大的動物第一名呢?史前的動物真的是太可怕了,傷害力真的驚人。
2.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馬普龍、棘龍、霸王龍、蠻龍、撒哈拉鯊齒龍。
1、棘龍
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小於棘龍,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約8700萬年前的科尼亞克階。馬普龍的體型大於它們的近親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目前發現的最大個體體長14.5米,體重重達12噸重。
3. 我們的地球——侏羅紀(恐龍時代)
侏羅紀從極點俯瞰1.7億年前侏羅紀時代的地球,我們發現它比如今更為溫暖,地形更為單一。侏羅紀時期的兩極,可能沒有冰蓋兒,溫和的環境使得海平面大幅上漲,導致乾旱陸地面積變得更小,而產生的大量富含生命的內陸淺海。泛大陸開始分裂,人們比較熟悉的現代大陸,比如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開始出現。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先後出現,與此同時,古特提斯洋開始閉合。
1溫暖的兩極 盡管尚未發現證據可以表明侏羅紀時代的兩極被冰蓋覆蓋,但幾乎可以肯定會有冬雪和冰塊存在。從西伯利亞大陸和阿拉斯加發現的恐龍及植物化石表明,即使是靠近兩極的陸地,其氣候也相當溫和,尤其是植物化石的類型表明,當時的年平均氣溫在2~8攝氏度。雖然地球氣溫溫暖,但由於冬季兩極白晝短暫,這意味著,一年之中這個時期的植物日照量非常少。
2覆蓋歐洲的淺海 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如魚龍和蛇頸龍化石,都來自於英格蘭和德國的侏羅紀早期的灰岩和頁岩。這個地層由當時淹沒歐洲部分地區的淺海沉積而成。地球發生了一系列的斷裂,將勞倫大陸分割成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同時形成了海洋。
3南大西洋的開端 在侏羅紀時,一股來自地幔炎熱的熔岩噴薄而出,將岡瓦納大陸南部(現今非洲南部和南美洲東部地區)地殼拉伸開來。這是裂谷形成的開始,也是南大西洋開始形成的標志。
4泛大陸北移 在侏羅紀時期,岡瓦納大陸北移。在時屬岡瓦納大陸的南極洲,多數地區與南極有著相當遠的距離,該大陸上植被繁盛,足以在某些地區形成博博的煤層。人們在南極洲山脈高達4000米的岩石中發現了恐龍化石。
5岡瓦納大陸火山大爆發 到了侏羅紀末期,南極洲,非洲南部和北美洲東部都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大量玄武岩溶液溶岩噴出。這些火山噴發活動,必然將大量煙塵排放到大氣中,太陽光線被部分遮蔽,全球氣溫發生了變化,從而也導致了標志著侏羅紀結束的生物滅絕事件,迎來了白堊紀。
6侏羅紀的由來 侏羅紀命名來自於法國和瑞士之間的灰岩山侏羅山。這些灰岩形成自當時覆蓋當地的淺海沉積物堆積。還有大量的海洋生化石,尤以菊石居多。
7美洲各行其道 在侏羅紀時期,原屬泛大陸的南北美洲大陸開始分離,西部海平面上升,產生了分割兩塊大陸的新海洋,在遙遠的東部古特提斯洋擴張而形成墨西哥灣。海洋生物在美洲附近的淺海中的珊瑚上大量繁殖,尤以副熱帶地區居多。
盡管這個時期以「恐龍時代」廣為人知,但這也是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和有花植物演化的時期。
從2億年前到1.46億年前 這段長達5400萬年的時期,在地球 歷史 上被稱為侏羅紀,該時期命名自西歐侏羅山中發現的岩系。盡管前一個時代三疊紀的末期,許多物種在大滅絕事件中損失慘重,到了侏羅紀中期,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又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這恢復標志著長期物種繁衍的開始,這些持續到了中生代剩下的時間段。
全球變化 在侏羅紀時期,超級大泛泛大陸開始分崩離析,岡瓦納大陸向南退,在現巴拿馬地區為古特提斯洋開了一條向西的口子;勞倫大陸(北美洲和歐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分離,南北美洲的連接線斷裂。這些變化對環境的差異化和南北半球動植物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侏羅紀開始之初,全球溫度和濕度下降。然而之後,這一趨勢逆轉,到了侏羅紀末期,全球已經向更加溫暖的溫室型氣候迅速發展,海平面起又落,但逐漸上升,並總體保持比三疊紀較高的水位。這一變化,淹沒了大陸海岸地區,隨這這些新形成的水域通向大陸,大片的陸架淺海形成,這里水體溫暖,而且陽光充沛,是不斷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海洋生物的理想繁殖場所。從侏羅紀早期開始,大型珊瑚重新在淺海中生長起來。浮游植物(水中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處在許多食物鏈的底層。與許多後來的物種,如現在的雙邊藻類和微型浮游生物休戚相關。
到了侏羅紀末期,硬骨魚逐漸演化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模樣。它們被侏羅紀海洋中龐大的海怪,比如食肉的魚龍和蛇頸龍當成食物。
大量繁衍的植物群和動物群 在陸地上,數種三疊紀的爬行動物滅絕了,哺乳動物大量繁衍,不過仍然危機四伏,下孔類(哺乳動物的古代近親)卻在這個時代滅亡了。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飛翔爬行動物(如翼龍)不斷演化、多樣化,天空變得越來越擁擠,到了侏羅紀晚期,這些翼龍又有的帶羽毛的恐龍伴侶,其中有些還能飛翔,於是,鳥類的演化開始了。
地貌逐漸被新的演化的植物轉變著,裝飾著。侏羅紀時代最關鍵的一次事件莫過於被子植物這種復雜的有花植物出現和多樣化,它們最終成了陸地植被的主宰。
侏羅紀海洋中的爬行動物 19世紀早期,人們在英格蘭西南部的萊姆里傑斯發現了海洋爬行動物骨骼化石,以此事為契機,人們有了一個新奇的想法:曾經存在的生物有可能在如今滅絕了。這些魚龍和蛇頸龍的骨骼化石與當時科學家們所知道的任何生物都不同,他們顯然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因為發現他們時周圍全是典型的海蛤、海星、菊石和其他類四烏賊的頭足動物的殼。自從早期古生物學者稱它們為「海龍」和「無盡軟泥中的居民」之後,這些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就一直在激發公眾的想像力。
深海怪物魚龍,一般體長15米。某些種類的魚龍頭骨巨大,長有類似海豚的獨特下巴,帶有一排典型的爬行動物的恐怖牙齒。這些微小、尖利的錐形牙齒,或許是在生吞魚類和頭足動物之前用來捕獲和抓取他們的理想武器,因為人們發現在魚龍的胃容物化石中含有魚鱗和許多觸手上的鉤。
魚龍已適應深海潛游,它們碩大聚光的眼睛適宜在深海中獵食,眼眶的骨圈能保護它們免受深海壓力的影響。魚龍的身體呈流體學外形,與現存的海豚相似,能夠快速巡航並追逐體型較小的游動較快的魚類。
人們起初認為這些大型海洋生物在陸地上產卵,直到科學家們在一種魚龍體腔內發現幼龍,人們才意識到魚龍與哺乳動物一樣,把受精卵留在體內,直到胚胎發育完全再直接產到海中。
蛇頸龍身長2~14米,演化的極適合游泳。它們四肢寬大如槳,頸部細長靈活。大多數體型龐大的蛇頸龍頭部較小,有著長長的鼻子,且需要到海面上呼吸。它們的上下頜部布滿排列緊密的與鱷魚相似的牙齒,這些牙齒有利於抓取滑溜的魚類。考慮到它們體型龐大,游泳速度慢,蛇頸龍可能是潛伏捕獵,用它們長脖子抓取淺海中游弋的魚類。
另外,還有一種短脖子的蛇頸龍,被稱為菱龍。菱龍的頭骨相對較大,鋒利的長牙從頜部向外突出,與長脖子的蛇頸龍相比,它們游動速度較快,有些體長能達到12米,因此它們可能以大型魚龍,小型蛇頸龍以及魚類為食。
侏羅紀的魚類 海生爬行動物與多種多樣的魚類共同生活的海洋中。現存的大多數魚類與侏羅紀的魚類一樣,都被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代,真骨魚開始演化,但仍比更為古老的全骨魚遜色,後者身體厚實,有著厚重的骨質鱗片,許多全骨魚在白堊紀就滅絕了,但有一些(如雀鱔)到今天仍在繁衍。
另外一種古老的硬骨魚,叫做軟骨硬鱗魚,鱘魚便是其中之一,鯊魚或鰩魚等軟骨魚類也在數量和品種上逐漸增多。
沖上雲霄 今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在侏羅紀晚期曾被一個巨大的瀉湖所覆蓋,湖中點綴著低窪的島嶼和古特提斯洋中的珊瑚礁。人們在這個叫索倫霍芬湖的湖底發現了顆粒均勻的灰岩,而這是保存化石的絕佳媒介。陸生動植物的屍體被捲入水中,沉積在湖底,後背灰泥覆蓋。索倫霍芬灰岩中含有脆弱的昆蟲,比如蜻蜓、翼龍、小型恐龍還有著名的始祖鳥的化石。
早期的鳥類 1861年,當人們正對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激烈辯論時,始祖鳥的骨骼化石出現了。盡管它也具有爬行動物的某些特徵,但這種帶羽毛的動物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不久之後,人們在同一地點發現發現了小型兩足恐龍美頜龍的化石,始祖鳥與爬行動物之間的物種,便被發現了。美頜龍是最小的一種食肉恐龍與始祖鳥體型相似,但沒有羽毛。
感官與爪子 始祖鳥是體型中等的鳥類,與喜鵲相似,從鼻尖到長尾的根部重長為50厘米,身高為25厘米。始祖鳥的頭骨上有大大的眼睛,腦中有發育良好的視神經,表明他們的眼睛是關鍵器官。始祖鳥像鳥喙一樣尖尖的下巴上長有間隔很大的尖利牙齒,前肢上長有極長的手指,每根手指上都長有一根彎曲的爪子。始祖鳥的後肢與現代鳥類相似,內趾生在腳的後部。關於始祖鳥的棲息環境和飛行能力常常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它能夠爬樹,在樹枝間滑翔尋找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滑翔可能演化成了以翼驅動的飛翔。也有人認為,由於鳥類是從敏捷的小型食肉龍演化而來的,所以他們可能要從地面開始飛翔。
人們現在已經明白,索倫霍芬瀉湖環境中並沒有生長著許多大樹,因而並不適合滑翔鳥類生存。而且始祖鳥翅膀上羽毛的空氣動力學分布表明它確實是可以飛翔的,因為不能飛翔的鳥類,並沒有這樣的身體特徵。
會飛的爬行動物 始祖鳥與會飛的爬行動物翼龍一起翱翔在侏羅紀的天空。最早的翼龍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在整個侏羅紀不斷演化。它們中空且輕盈的骨骼非常適合飛行,翅膀的前沿保留著三根絞短的手指,但是最重要的特徵則是前肢上有一根特別長的第四指,是翅膀的翼梁。
起初,翼龍長著能夠在飛行中提供穩定性的長尾巴,但機動性太差,到了侏羅紀晚期,翼龍的尾巴已經變得相當短,於是,他們就成了更加迅捷的獵食者。到了後來,翼展達到40厘米的體型更小的翼龍出現了,或許它們已經能夠在飛行中捕捉昆蟲為食。體型較大的翼龍則以魚類為食,它們會潛入水中,將魚類趕到水面。有化石表明,一些翼龍的翼展能夠達到12米。
最早的哺乳動物 如今的哺乳動物很容易辨認,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特徵:毛發、恆溫且胎生出能夠吃奶的後代。然而這些眾所周知的特徵並不是同時演化出來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演化。由於它們的軟組織特徵並沒有通過化石記錄保存下來,因而每一個特徵出現的時間並不容易確定。
從石炭紀晚期的類似蜥蜴的小型爬行動物身上,能看到最早的類似哺乳動物的特徵——牙齒分化(適合不同用處的不同牙齒)和頭骨變更已經出現,這都是哺乳動物發展趨勢的部分特徵。
到了三疊紀中期,出現一種叫做犬齒獸的哺乳動物近親,它的口中就長許多帶有切割邊緣的牙齒,另外還有長有骨質齶板(次生齶),以保證他們在咀嚼食物的同時,還能夠持續的呼吸。頜的變化使它們的腦殼變大,也演化出了耳朵,令它們能夠用比爬行動物更為復雜的方式來辨別聲音。小型犬齒獸能夠打洞,黑暗中生活導致它們頭部周圍演化出類似胡須的結構,這些結構也方便了它們 探索 地道中的線路。
最早的真正哺乳動物 早期的犬齒獸,有來自北美洲的和來自中國的錐齒獸,盡管它們並非如今的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卻也能讓我們對早期的哺乳動物 歷史 有所了解。然而,美國和中國的哺乳動物化石都不完整,科學家們不得不用更接近現代的哺乳動物來推斷它們可能會有的生活方式。發現於非洲南部的巨帶獸,體型與鼩鼱無異,小到可以放進火柴盒裡。它們的身體長而矮,活動靈活,四肢很長,以原始的下蹲姿勢朝兩側外擴。如今的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也都有這樣的身體特徵。另外,摩爾根獸的骨骼也說明了最早真正的哺乳動物是如何生存的。摩爾根獸身長15厘米,發現於英國和中國侏羅紀早期地層。它具有原始哺乳動物特徵,但是它的耳朵結構更加發達。
摩爾根獸的牙齒最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徵。它們幼年時的乳牙在成年時換一次,爬行動物的一生中要換若干次。它們的頰齒也於後來的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演化成了前臼齒和臼齒。它們咀嚼時要用到下頜的三角運動,而不是像高級犬齒獸那樣簡單的上下前後運動。從牙齒可以看出,摩爾根獸是食肉動物,可能在晚上捕捉昆蟲或蟲子,此時食肉蜥蜴,相對活動較少。
摩爾根獸行動迅捷,但不能長時間奔跑。夜行的生活習性要求它們能夠從內部產生體熱,而這是通過牙齒和頜來實現的。它們的牙齒和頜能夠在食物到達胃部之前,將其粉碎,是高蛋白的使用,迅速釋放出能量。為了在夜晚保持體溫,它們要有一層毛發,但從目前的化石記錄中,人們尚未找到這種關鍵的軟組織證據,這些小型哺乳動物作為一個類群生存了4000萬年。
縱觀整個中生代,在恐龍統治陸地的同時,有20多個哺乳動物科在演化,且與大量的爬行動物默默共存。
球果 這棵松柏類的球果已經變成了化石,被溪水帶著遠遠的漂離了母體。這顆球果來自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的類似南美杉的松柏類。
侏羅紀的「蛇石」 從阿爾卑斯山脈延綿到蘇格蘭西部,侏羅紀的灰岩和頁岩遍布西歐大部分地區的緩坡和谷地。自中世紀以來,這些岩石就已經被開採用作建築材料,挖掘出來的化石以「蛇石」、「雷霆」或「魔鬼的腳趾甲」等名字被人們流傳開來。然而,直到19世紀早期,人們才意識到這些化石可以用來把地層斷定為一個截然不同的地質時期——侏羅紀。
帶有板甲的恐龍 劍龍來自侏羅紀的北美洲西部地區,曾是最大的食植動物,其頸部和背部部分布有兩排菱形板甲器官,背部有兩對尾椎。
琥珀 自侏羅紀以來,有些松樹能夠分泌琥珀色的松脂,偶然被困在松脂內的昆蟲也被保存了起來。如這個來自歐洲波羅的海的標本。
海相地層 英格蘭西部布萊姆里傑斯附近的懸崖上還有侏羅紀早期地層,其中布滿了海生有殼動物的化石,如菊石類、雙殼類、頭足類、魚類和稀有的爬行動物。
侏羅紀海洋公園 在侏羅紀時期水下生物與陸地生物一樣「骯臟」、「愚鈍」、「短小」。海洋中住滿了浮游的頭足類生物和魚類,如腔棘魚,它們都是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獵食的對象。這些食肉動物包括有長喙的魚龍和長脖子的蛇頸龍,還有短脖子的菱龍。螺旋形帶殼的頭足類也以小魚為食。
尋找海怪 19世紀早期的一些最最重要的化石,都是自學成才的瑪麗·安寧和她的家人發現的,地點在英格蘭萊姆里傑斯的海岸懸崖。安寧一家靠在懸崖上發掘化石,然後賣給上流遊客養家糊口。1811年至1830年間,他們挖出了一具最早的海洋怪物的完整骨骼。他們發現的這些魚龍和蛇頸龍使我們對史前 歷史 的生命有了革命性的認識。
優雅的獵手 魚龍是一種游動迅速的海洋爬行動物,身長達兩米,以魚類和烏賊或頭足類動物為食,它們用像鳥嘴一樣的喙和尖利的錐形牙齒來抓取食物。
與龍相似的動物 這種龐大的白堊紀蒼龍名叫普世海王龍,它那牙齒猙獰的頭骨與神話中的龍極為相似。龍頭的形象取材於人們對蜥蜴的認知,而多數的蒼龍都是以滅絕的海生蜥蜴。它們的頜長將近一米,身體全長大約為十米。
魚中活化石 腔棘魚屬於古老的動物類群,與四足動物是近親,首次發現在泥盆紀的岩石中。過去,人們認為它們早已滅絕了,而直到1939年在印度洋中發現一種「矛尾魚」,人們才改變了之前的想法,科學家們現在可以近距離的研究它們。
奔跑迅速的動物 美頜龍體長只有70厘米,它有著突出的雙爪前肢,是一個奔跑迅速的食肉或食腐動物,它的頭骨與始祖鳥兒極為類似。
侏羅紀的蝦 它擁有一對長長的觸須和十條腿,長20厘米,很明顯是一隻蝦,十足目甲殼動物,它被保存在侏羅紀晚期有細密紋理的灰岩中。
始祖鳥 始祖鳥化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之一,它具有小型恐龍的許多特徵,如長有骨質的尾巴和帶有牙齒的頜部。然而,從翅膀和飛羽來看,這是一種會飛的鳥兒。
與老鼠類似的哺乳動物 羽齒獸是類似嚙齒獸原始哺乳動物,棲息在三疊紀早期的北美洲,它屬於已滅絕的多瘤齒獸目,可能以堅果和種子為食。
歐泊(多水二氧化硅)化的牙齒 這是白堊紀早期哺乳動物的頜部碎片化石,發現與澳大利亞。它的牙齒特徵將它與單孔類哺乳動物聯系起來,如現存的針鼴。它被埋進沉積物中後,原先的骨質分解空洞,被一種與燧石成分類似的硅氧礦物蛋白石填充,成為具幻彩的玉石歐泊。
牙齒復原 普爾加托里猴是一種最早的哺乳靈長動物,它只留下了一顆牙齒,這顆牙齒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白堊紀晚期岩石中。普爾加托里猴是一種以昆蟲為食,體長十厘米的動物。以上的復原圖是根據其它的原始靈長動物做成的。
蒙古的胎盤類哺乳動物 古猥獸是最早的胎盤類哺乳動物(能夠生產發育完整的後代)之一。這種類似鼩鼱的動物於白堊紀棲息在蒙古地區,與現存的象鼩一樣,都有著長長的後腿。
象鼩 象鼩屬動物和其它象鼩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古近紀。人們過去常把它們看作原始的食蟲動物,但令人驚奇的是,它們卻是大象的近親。
4. 史前第一可怕巨獸有多恐怖 絕對比霸王龍更加強悍
地球上生活過很多巨型的生物,不用了解他們的習性,單看巨大的身體就足以讓人驚恐。提起巨獸可能想到的第一個是霸王龍,但史前第一可怕巨獸並不是它。一直以來某些巨獸存在很大的爭議,若是放在現在的話,世界恐怕也不是那麼安靜。
1、海王龍
白堊紀是比較野蠻的時代,在這時期生活著很多的巨獸,其中便包括海王龍。怪獸在覓食時不是利用鋒利的牙齒或者說是口腔的任何一個位置去將食物咀嚼,而是直接生吞。
2、脊龍
脊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生物,行動非常快速,捕食速度也可以很驚人,脊龍可以說是陸地上最恐怖的捕食者。
3、鄧氏魚
這種魚是史前很可怕的一種魚類,它的牙齒就像是一把刀一樣,加上身體巨大,給人一種恐怖片的感覺。鄧氏魚有很強大的咬力,能夠直接用牙齒咬碎所有的東西。相比霸王龍的咬力來說鄧氏魚是令人驚訝的。
4、極限霸王龍
如果和霸王龍進行正面交鋒將會是非常糟糕的事情,霸王龍家族中有一個非常可拍的類型,鯊齒龍,生活在一億年前,陸地上的再一個掠食者。
5、超級海怪
海洋中讓人感到恐怖的物種,克柔龍和滑齒龍,克柔龍恐怖到可以吞食自己的幼崽,滑齒龍和現在看到的鱷魚長相有點相似,像是海王龍一樣,能夠吞食海洋中的其他海怪。
6、恐怖豬
這種豬就像是犀牛一樣,是一種長相很恐怖,有著鋒利的牙齒,它們是雜食者,所以說面對任何食物都可以食用,更加增加恐怖感。
7、霸王狗
霸王狗體型上有點像熊,牙齒鋒利,體型巨大。它被稱為二疊紀時陸地上很強悍的物種,在二疊紀三疊紀時期逐漸的滅絕。
8、食肉鳥
翱翔在天龍的龐大鳥類,是空中名副其實的霸王,它們可以對獵物發起激烈的追擊。因為體型巨大,它們也可以在陸地上奔跑,就像是長頸鹿一般的身高。
5. 世界上最兇猛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霸王龍(已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爬行動物)
1: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2: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曾一度被稱為最大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的頭部有1.5m長,裡面長有60顆10厘米長的尖牙,頭部是霸王龍最可怕的武器,但前肢嚴重退化,非常短小,生有兩指,只能夠提起將近60磅的重物。
3:霸王龍位於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於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里。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產生一些競爭,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5)海王龍身高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1)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2)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3)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6.5-7.2米之間,重約5.9噸,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2米,重量可超9噸。盡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
6. 海王龍的後代,長什麼樣子
海王龍的後代也沒準是海龍全身呈長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端漸細而略彎曲,長20~40厘米,中部直徑2~2.5厘米,頭部具管狀長嘴。
7. 蒼龍、瘤龍、海諾龍、海王龍、蛇頸龍、
恐龍時代的海洋霸主
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剛剛經歷過一場大規模的滅絕,許多物種消失了,而爬行類動物則在這個時候踏上了這塊劫後餘生的土地。又過了幾百萬年,當最早的恐龍開始統治陸地的時候,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則滑進了波濤洶涌的大海。後來這些動物成了海洋的主宰,它們的角色很像今天仍然活躍在大海中的鯨、海豚和海豹。
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條河中,古生物學家伊麗莎白·尼科絲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一具這種海洋動物的化石,他們將化石整理拼接後發現,這頭巨獸有23米長,僅頭骨就接近6米,鰭為5.3米,科學家由此推測,這種動物也許是我們這顆星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食肉動物,他們稱它為魚龍。
魚龍在史前的大海里游弋了1.5億年,而與此同時,它們的近親恐龍家族則在陸地上稱王稱霸。在這段時間里,一些魚龍一直保留著它們祖先類似蜥蜴的特性,而另一些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它們的身體進化得像海豚一樣呈流線的形狀,而生活習性也同這些哺乳動物差不多了。
通過對魚龍鰭的研究,科學家知道了這種動物是如何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它們原來的腿變得短而偏平,而腳趾則連在了一起,變成柔軟光滑的鰭;它們的皮膚相當光滑,還長出了一個新月形狀的尾巴。當這些變化完成以後,它們便可以在水中游動自如,而在陸地上,它們的鰭則根本無法支撐沉重的身體了。
飛躍的蛟龍
科學家認為,至少有一部分魚龍的生活同今天的爬行動物是不相同的,例如今天的海鬣蜥依然離不開陸地,它們必須爬上岸曬太陽以保持體溫,維持身體中正常的生物化學活動。但許多魚龍已經不需要如此了。它們的體內可以產生一部分熱量,它們巨大的身軀也有利於維持體溫,因此,這部分魚龍便永遠告別了陸地,像魚一樣離不開水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羅斯克·摩他尼認為,有些魚龍具有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的流線體形,它們新月形的尾十分有力,可以靈活地左右擺動。在2002年春季的《古生物學》雜志上,摩他尼發表了他對一種名為Stenopterygius的魚龍的研究結果,他說,這種魚龍的游弋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米,和今天海洋上的藍鰭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不相上下了。
但另外一些魚龍,特別是早期的種類卻依然部分保留著蜥蜴的形體,有長長的尾,柔軟的脊,它們游動的速度沒有前一種快。生物學家理查德·考爾文甚至認為,這種魚龍的波浪似游動還會影響到它們的呼吸,因為用那種方式高速游動並同時呼吸是很困難的。所以科學家推測,這些魚龍也許會採取跳躍的方式,它們游動時會不時躍出水面,就像今天的海豚一樣,魚龍通過這種方式在捕食的追逐中吸取足夠的氧,並得以游弋很長的距離。
巨眼的秘密
魚龍的食物是科學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在研究中,人們在魚龍的腹中發現了大量箭石,它們是一種古生物化石,由已經滅絕的、與烏賊有血親關系的頭足綱動物內殼形成。在另一具魚龍化石中,人們又找到了一些尚未消化的魚和海龜的遺跡,那些海龜有6厘米大小,它們被整個地吞進魚龍的肚裡,有些被魚龍的牙碾碎了。在一隻尚未成年的魚龍嘴裡,人們發現了200顆牙,它們是圓錐形的,每顆牙有4厘米長,1厘米~2厘米突出在牙齦的外面,魚龍用這些牙碾壓食物,然後再將它們咽進肚裡。
最令科學家感覺驚訝的是魚龍的眼睛。一般說來,魚龍游得快,它們才有可能潛得深,因為只有游得快,它們才能在屏息的有限時間內游到更深的地方,這是它們獲取豐厚食物的重要本領。一些生物學家認為,魚龍是可以潛得很深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證據就是它們有一對極大的眼睛。
人們發現,一種身長只有9米的魚龍擁有一對直徑超過26厘米的大眼睛,它們看上去像一對盛食物的大盤子。這是人們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眼睛。另一種魚龍很小,只有4米,但它們的眼睛卻超過了22厘米,相對於它們的身體而言,這也是一對大得出奇的眼睛,科學家迄今尚未發現眼睛和身體的比例如此超常的動物。不過在今天的海洋里,也有一些眼睛大得出奇的傢伙,例如一種巨大的烏賊,它們眼睛的直徑可以達到25厘米,藍鯨的眼睛也可達到15厘米。
暢想魚龍
大眼睛有什麼作用呢?兩位蘇格蘭學者,格拉斯哥大學的斯蒂爾特·漢菲爾斯和格姆·D·布萊克斯頓發表文章說,在陰暗的海洋里,大眼睛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線,有利於發現隱藏在深水中的小動物,而靈敏的視力還使魚龍可以在陰暗的深水中合作追逐獵物。
對於這種觀點,有人提出了質疑,在現代的哺乳動物中,例如海豹,並沒有那樣大的眼睛,但它們同樣可以在深水中靈活地捕食。但布萊克斯頓反駁說,海豹雖然沒有大眼睛,但它們擁有其他靈敏的感覺器,例如觸須等,觸須可以偵測到由動物們的活動攪起的水流變化,而一些鯨類則依靠聲吶追逐食物。
那麼魚龍是否也有類似的偵測系統呢?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本傑明·P·凱爾和另外一位放射線攝影師喬治·考利斯希望通過CD掃描技術揭開這個秘密,他們掃描的對像是一具未成年魚龍的化石。
凱爾他們發現,魚龍的頭骨頂部和上齶之間的確有一道內鼻似的結構,很像一種負責嗅覺的器官。在頭骨內還有一些奇特的印跡,在現代動物的大腦中,那裡是專門控制視覺和嗅覺的區域。在頭骨中,他們還找到了一些很深的凹槽。他們認為,那些凹槽是神經和血管的通道,那些神經網路可傳輸來自魚龍前方的信息,而那些凹槽里甚至還可能隱藏一些復雜的感覺系統,例如電場感受器等。在現代海洋動物中,如一些魚和鯊魚就擁有這樣的器官,它們的感測神經元可以偵測到來自獵物的電場。科學家說,很可能有部分種類的魚龍也擁有類似的偵測系統,因為盡管它們有很大的眼睛,但它們的正前方則是一塊不小的盲區,魚龍也許不得不依靠某種感覺器來探測它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科學家發現魚龍種類的多少和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是密切相關的。從化石發現的情況看,當氣候溫暖適宜時,它們便相當繁盛,種類很多,而在氣候寒冷惡劣的地質年代,它們的種類就減少了。研究表明,盡管魚龍和恐龍幾乎在同一個時候出現在地球上,但它們滅絕的時間卻是不一樣的,魚龍逐漸消失於9000萬年前,而恐龍則是在魚龍滅絕了2500萬年以後,才突然地從地球上消失的。
8.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海洋生物大家應該都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我們見過的海洋生物肯定都是很可愛,很惹人喜歡的,但海洋裡面還有很多未知,以下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1
1. 咬合力最強的生物 —— 巨齒鯊
身長:20、3米。體重:103噸。咬合力:28-36噸,是咬合力最強的生物。生活於早上新世至晚上新世。它因牙齒巨大而得名,牙齒長15厘米。巨齒鯊以捕食鯨類為生,主要捕食須鯨類和抹香鯨類。是當時的海洋霸主。在那個時代,能與巨齒鯊匹敵的海洋生物大概只有梅爾維爾鯨這種巨形抹香鯨類,而且一不小心,它也會成為巨齒鯊的食物。
可見,巨齒鯊是不折不扣的海洋之王。在2018年8月2日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巨齒鯊》,而且還改編成了一本同名科幻小說。而且,巨齒鯊是目前已發現最大的鯊魚。
2.最厲害的海洋爬行動物 —— 滄龍
身長:21米。體重:38噸。咬合力:不詳。滄龍是可捕食鯊魚和蛇頸龍的大型海洋爬得動物。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雖然它不是個頭最大的海洋爬行動物,但卻是目前已知物種當中最厲害的海洋爬行動物。
雖然說滄龍是那時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它們幼年時期,很容易遭到蛇頸龍、白堊刺甲鯊、海王龍等海洋生物的攻擊。不過,這些曾經的敵人,在滄龍成年後,都變成了它的食物。但和巨齒鯊比起來,咬力和體重遠不及前者,故排名第二。
3、 能挑戰巨齒鯊的鯨 —— 梅爾維爾鯨
身長:17、65米。體重:65噸。咬合力:不詳。梅爾維爾鯨屬利維坦鯨科,是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體形最大的齒鯨。與巨齒鯊同屬海洋食物鏈的頂端。有時也會捕食須鯨。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捕食者。目前我們手頭關於梅爾維爾鯨的資料尚少,但根據它能和巨齒鯊抗衡的情況,我們推算,它在史前海洋生物中的地位,大概可以排名第三。隨後,我們會在專欄里陸續補充關於梅爾維爾鯨的資料,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和滄龍比起來,梅爾維爾鯨在速度上欠缺很多,排名第三。
4、 史前恐怖巨魚 —— 鄧氏魚
身長:8-10米。體重:6噸。咬合力:5噸。鄧氏魚以捕食鯊魚、無脊椎動物以及比自己體形小的同類為生。鄧氏魚沒有牙齒,但是嘴中長有齒片,在捕食的時候,它們會用齒片殺死獵物。因為鄧氏魚沒有牙齒,所以無法咀嚼,只能將食物大塊吞下。鄧氏魚的胃有時很難消化這些大肉團,只能將其吐到海底。和梅爾維爾鯨相比,鄧氏魚在體形和腦容量上遜於前者,故排名第四。
5、 捕獵蛇頸龍的海洋爬行動物 —— 滑齒龍
身長:25米。體重:66噸。咬合力:不詳。滑齒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在那個時代沒有哪種海洋生物能與它匹敵。滑齒龍因牙齒的側邊平滑而得名。海洋中的鱷魚、體形巨大的利茲魚、魚龍甚至其它上龍類都可能會受到滑齒龍的攻擊。上龍類是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的成員,滑齒龍這種類群有時也被稱為短頸蛇頸龍。滑齒龍在速度上低於鄧氏魚,所以排名第五。
6、 敢與滄龍對抗的海洋爬行動物 —— 海王龍
身長:15米。體重:據估算約有28噸。咬合力:不詳。海王龍是一種體形與霸王龍一樣大的滄龍類海洋爬行動物。海王龍可能以古巨龜、海中的鱷魚、菊石、鳥類、鯊魚和蛇頸龍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在海面上捕魚的翼龍。海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並和恐龍一起滅絕。海王龍的體形小於滑齒龍,所以排名第六。
7、 白堊紀的咽喉 —— 白堊刺甲鯊
身長:8米。體重:據估算大概為10噸。咬合力:不詳。白堊刺甲鯊昵稱「金廚鯊」,可以用像餐刀一樣的牙齒把獵物切成薄片。白堊刺甲鯊以劍射魚幼年滄龍等其它海洋生物為食。白堊刺甲鯊是成群捕獵的鯊魚。雖然它們是海洋霸主,但是也會受到滄龍的攻擊。由於在體形上不及海王龍,所以排名第七。
8、 史前鯨類的噩夢 —— 丘布特凱克鯊
身長:15米。體重:35噸。咬合力:不詳。丘布特凱鯊又名丘布特擬噬人鯊。它以原始鯨類為食,一般會捕食10米以下的鯨類,偶爾會捕食10米以上的鯨類——當然,這對丘布特凱克鯊來說,也不算什麼大的挑戰,就像異特龍捕食梁龍一樣。可能大家對它並不熟悉,因為光芒全被巨齒鯊所掩蓋。但它在食物鏈頂端的地位,並沒有被巨齒鯊所搶走。雖然它的體形大於白堊刺甲鯊,但白堊刺甲鯊是群體作戰,因此能夠戰勝單打獨斗的丘布特凱克鯊,讓後者排名第八。
9、 侏羅紀時期的鯊魚 —— 弓鮫
體長:2米。體重:據估算3噸。咬合力:不詳。弓鮫是一類游泳速度很快的鯊魚。它們的食物有:魚類、烏賊、戴殼的生物、軟體動物和海膽。弓鮫的骨骼由柔軟的軟骨構成,無法保存為化石。然後有一些極為罕見的弓鮫化石卻保存了用於防禦的多刺背鰭。因為在體型上遠不及丘布特凱克鯊,所以排到第九。
10、 醜陋的白堊紀魚類 —— 劍射魚
身長:6米。體重:據估算5噸。咬合力:不詳。劍射魚是種兇猛的肉食性硬骨魚類。除魚類外,劍射魚還獵食黃昏鳥這類海鳥,甚至還有翼龍。劍射魚能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游動。這種速度足以獵食當時的海鳥和魚類。因為在速度上遜於弓鮫,故排名第十。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2
1、大烏賊
由於生活在太平洋幽深的海底,人們對神秘的「大烏賊」了解得並不多。而在水手們之間流行的一個傳說讓這種神秘顯得更加具有傳奇色彩:它們巨大的觸須能夠從海床直接延伸到海平面,它們強有力的吸盤可以撕裂船身。據悉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最大的大烏賊,體長可達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事實上,「大烏賊」一般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900公斤重。
2、抹香鯨
抹香鯨是齒鯨中體型最龐大的一個物種,頭極大,前端鈍,所以又稱為巨頭鯨,也名真甲鯨,成年抹香鯨 體長18~25米,體重20~25噸。它主要棲息於南北緯70°之間的海域中。
身體粗短,行動緩慢笨拙,易於捕殺。現存量由原來的85萬頭下降到43萬頭。
3、紅王蟹
紅王蟹的學名叫堪察加石蟹,重量可達10公斤,巨大的鉗子能一下夾掉人的.手指。展開身長1、5米、重達10公斤的紅王蟹能夠給海洋世界裡的其他生物帶來巨大的災難。紅王蟹成群結隊,瘋狂吞吃蛤和各種貝類動物,也吃海藻、死魚和魚卵。
a4、琵琶魚
面相易怒的琵琶魚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好客」的環境——洋底的漆黑之中。琵琶魚(學名鮟鱇),又稱「電光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狀怪異的魚類。體長一般為45厘米,最長可達2米。尾根與魚身銜接處長有一排鋒利的刺,刺尖可產生毒液。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琵琶,故稱「琵琶魚」。
5、虎鯨
強有力的虎鯨以其他魚類、海豹甚至是鯊魚為食,它們能夠將冰面上的海豹、飛行中的海鳥拖到海里。
6、尖牙魚
這種擁有可怕長相的怪魚生活在熱帶和冷溫帶水域,不過我們基本上不可能和它們在海里「偶遇」,因為它們大多生活在5000米深的海底。
7、藍環章魚
雖然它們看起來只有一個高爾夫球大小,但是它們卻能夠給敵人致命一擊。它們的毒液足以毒死一個人,而且沒有任何解葯可救。
8、海蛾魚
這種深海魚類以其修長的身子和巨大鋒利的牙齒而聞名。海蛾魚身長只有15厘米,但是它們確是一群令人畏懼的獵食者。在它們的下巴上有一個用來誘惑獵物的小亮燈。
9、腔棘魚
現代腔棘魚是矛尾魚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故名。體型大於多數化石種。是兇猛的掠食者,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腔棘魚出現於3、5億年以前,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腔棘魚在1938年被重新發現,這種長相駭人的魚類最早要追溯到4億年以前,堪稱活化石。
10、石頭魚
石頭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魚,同時它們也是高明的偽裝大師,能夠和海床完美地融為一體。石頭魚不會主動發出攻擊,不過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它們,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全身麻痹 和死亡了。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3
揭秘遠古的海洋巨獸
遠古最大的海洋生物:滄龍
滄龍是遠古時期最大的海洋生物,這位中生代時期的頂級掠食者體長最大達到17米,體重在17到24噸左右,通過數據可以想像滄龍到底有多大,不愧是一位遠古巨獸。滄龍是一種古代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在9800萬年至6600萬年前,和恐龍一同滅絕,存在的歷史比較短暫,但是在滄龍存在的這段時期,海洋中幾乎沒有什麼生物可以與滄龍比肩,所以它們在遠古時期度過了一段非常瀟灑的時光。
滄龍的形態特徵
滄龍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淺海近岸,即使是體型較小的滄龍體長也在3、5米左右,它們的身體細長,頸部比較短,尾巴和身軀一樣長,行動時的樣子和蛇極為相似,鰭狀的四肢幫助它們在水中行動。滄龍的牙齒像錐子一樣,非常的鋒利,這可以幫助它們在水中覓食,幾乎沒有生物可以在滄龍面前逃脫,所以滄龍也是遠古十大凶獸之一。滄龍的化石幾乎是在北美和歐洲發現的,亞洲幾乎沒有發現滄龍的記錄。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才容得下這個巨獸。
滄龍的演化過程
據悉,滄龍的祖先是一種體型很小的蜥蜴,這種蜥蜴不是生活在海洋中,而是生活在陸地。在9500萬年前,滄龍的祖先——蜥蜴在陸地上受到了恐龍的威脅,所以選擇在安全的海洋中生存,經過大概三百萬時間,小蜥蜴演化成了達拉斯蜥蜴,隨後六百萬時間過去,這種1米長的小蜥蜴長成了17米長的滄龍,這就是滄龍的演化過程,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不過是目前比較可靠的猜測。
9. 海王龍VS巨齒鯊誰會贏(說原因)
巨齒鯊長18米重50噸 海王龍15米重10噸 巨齒鯊咬力是有史以來最大的 如果打起來的話,如果時間拖久了海王龍要呼吸,巨齒鯊趁機一口,海王龍直接掛了。
再說巨齒鯊把嘴一張就能容納一隻海王龍,而海王龍卻不能, 所以巨齒鯊勝算比較大。
10. 生物進化過程
1、寒武紀(Cambrian)
是在地質時間上約為五億五百萬至五億四千萬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質時間。它可區分為三個時期:始寒武紀(五億四千萬至五億七千萬年前)、中寒武紀(五億兩千三百萬至五億四千萬年前)、以及後寒武紀(伍億五百萬至五億兩千三百萬年前)。
2、白堊紀
白堊紀縮寫記為K,源於德文的白堊紀名(Kreidezeit)的縮寫。「白堊紀」一詞由法國地質學家達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於1822年創用。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4℃。
白堊紀因其地層富含白堊(chalk)而得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類型,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堊紀形成的地層叫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Coccoliths)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在英、法海峽兩岸形成美麗的白色懸崖。白堊層不僅發育於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西部也有分布。
在這一時期,大陸之間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開花植物出現了,與此同時,許多新的恐龍種類也開始出現,包括像食肉牛龍這樣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像戟龍這樣的甲龍類成員以及像賴氏龍這樣的植食性鴨嘴龍類。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像飛機一樣的翼龍類,例如披羽蛇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例如海王龍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