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牌八寸長多少厘米
㈠ 令牌的介紹
令牌是道教齋醮 科儀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國古代軍隊發號施令用的虎符。道書援神契》有「令牌」項稱,「《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狀。背文作一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近召將用令牌,此法也。《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有五雷號令牌的圖文。其圖之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雲: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之。法師在科儀行法時,於法壇上敲擊令牌,依恃祖師名號,發令,呼風喚雨,召神、遣將,或降臨法壇,或護送亡魂,或驅邪鎮魔. 自古以來,「令牌」屬於機密之一,一向是不公開的,有「令牌」的一定是受籙的大法師,而「令牌」又分等級,要看屬那一天宮,那一派的令牌,這其中的差別甚大。在現在應用中,在網路管理中有一種被稱作「OTP」的技術,就是運用該技術。
㈡ 出入皇宮的令牌叫什麼
出入皇宮的令牌叫合符。
一分為二有一份在看守皇宮的侍衛手裡,有一份在想要出宮的人的手裡誰想要出宮就要拿著合符去找看守皇宮的侍衛檢查合符合符完全匹配雕刻雙龍騰於雲間,令牌分為兩塊,反面各陽刻陰雕聖旨二字,兩牌可合二為一,合符為皇宮和都城夜間特殊的放行證。
內容簡介
令牌是我國道教的諸多法器中的重要一種。道教的令牌多為木製,其形狀是頂端為弧形、下端為直線形的長條狀,取意天圓地方明代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對令牌的樣式作了介紹:其圖,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
並有文字說明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翻譯為白話文意思就是令牌是用雷擊過的棗木製,按照道教的儀軌來製造,令牌的四面雕刻二十八星宿的名號,制好後應放錦囊中收藏。
牌在古代軍事上的用途,把它作為道士在舉行法事時號令鬼神聽從自己命令的象徵,舉起令牌高呼,就表示可以召喚相應的天兵天將來到法壇供自己差遣放下令牌猛拍桌面就表示對鬼神下達命令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教對於令牌的尊重,即便平時也應必須恭敬地保存好。
㈢ 地府有幾種令牌
「酆都法」所用「九泉號令」
該法令牌式樣有六,以「酆都令」統稱,主要包含「酆都號令」及「酆都正令」兩者。前者「用棗木,長五寸,闊二寸四分,厚八分,以六丁日雕成」,並附「敕咒:酆都號令,萬神咸聽。上至九天,下及幽冥。吏兵猛將,有令敢停。拒逆違命,法有常刑。急急如酆都大帝律令敕」。
㈣ 令牌是什麼意思
令牌是道教齋醮科儀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國古代軍隊發號施令用的虎符。
在道教思想意識中,於施行五雷大法的法事活動中,無論是向神界申發表文章奏等道教文書,還是祈晴請雨、止風禱雪,或者是驅役神鬼、掃盪妖怪邪氣、發符治病、差遺符吏,法師都必須使用令牌來發號施令。若不如此,就無法申明號令,諸神將帥不會依科行事,有關吏兵也不會整肅聽命。
自古以來,「令牌」屬於機密之一,一向是不公開的,有「令牌」的一定是受籙的大法師,而「令牌」又分等級,要看屬那一天宮,那一派的令牌,這其中的差別甚大。
(4)令牌八寸長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法器規格
道教的令牌多以木材或金屬製作,長方形 ,塊狀,六面均雕有或鑄有圖形和文字。明代《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有五雷號令牌的 圖文。
其圖之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雲: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 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之。道 士在科儀行法時,常於儀壇上猛擊令牌,以代表天神或者天師,發布號令,呼風喚雨,召神 遣將,或降臨法壇,或護送亡魂,或驅邪鎮魔。
道教修道,召神請將,一定要用「令牌」,這「令牌」是一切法均要施用的。「令牌」相當於開車的「匙鎖」,等於是法旨一般,請神召將時,將「令牌」拱起,雙 手結斗印或雙白鶴訣,將「令牌」夾住,或供在法案之上,或神將未至,可將令牌擊法案三聲,一般的神將就得喼喼前來聽令。
㈤ 八思巴文、成吉思汗令牌
成吉思汗,軍令如山。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成吉思汗」1206~1227年,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為元朝皇帝,廟號太祖,謚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虎頭金令牌 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不斷開拓疆土,佔領了歐亞大陸,成吉思汗為了對軍隊行使命令和尊嚴,調兵遣將用金制虎頭牌表示威嚴和崇高, 此牌的字為巴斯巴文(也是為時官用秘文)。
從以上介紹可知該公司專家並不懂元代符牌,證據:一、八思巴文明明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由帝師八思巴創制頒行,與成吉思汗無關。該公司卻說虎頭金牌是成吉思汗軍令牌。二、虎頭金牌經考證確認是千戶級職官牌,該公司簡介卻說是調兵遣將用軍令牌。三、八思巴文是元世祖頒行的「國字」,是用來"譯寫一切文字"的國書,並非是「當時官用秘文」。筆者真不知其起拍價是根據什麼依據確定的。
㈥ 古代令牌八寸長,兩寸寬。有令字,
㈦ 求高人幫我鑒定這令牌是那年代是什麼材質當今價錢多少
笏板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周禮》記載圭有多種形制、多種用途,現在考古實證材料還不能予以證實,不少問題有待研究。戰國以後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點綴朝廷的威儀時曾製造過,但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今日所見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作品。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傳達這個使命的人必須手持珍圭作為憑證;遇自然災害,周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為珍圭;穀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琰圭——持有者移動圖片行使處罰的職能。玉圭,又叫燒香筒,形狀上尖下方,色澤瑩潤。此玉圭有一奇,其顏色能隨季節更替而變化,春秋二季,玉圭表面還會「出汗」。玉圭本是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活動時用的禮器,徽宗把它特賜予茅山,以示尊重。因此,歷來茅山道觀在舉行重大道場禮儀活動時,都使用這個。
㈧ 道教法器,令牌的效用是什麼
道教法器和令牌在宗教儀式中的意義: (1)鼓,通神及辟邪之用及醒人振奮的傳訊工具。醮壇多用、扁平手鼓等法器。晨鍾暮鼓原道門之習,藉以說明時間來去匆匆,也警惕人生應當日日振奮。 (2)圭簡,也稱朝簡、笏或手板,其長約五十厘米,寬五厘米,厚約五毫米,稍彎,上端略窄,用漆塗飾。古代大臣進宮朝覲,要持笏謁先帝王。如今道教齋醮時也用圭簡,法師兩手相合,恭執圭簡於胸前,以謁見三清、玉帝等神靈。 (3)法尺,長約卅厘米,寬約二厘米,厚約一厘米的木尺,主要功能是去除不詳及逐鬼。法尺通常用在道教齋醮法事上,形狀面刻有尺度、繪有吉祥圖案,如葫蘆等。另外,形狀四棱的天蓬尺是發揮天蓬神的辟邪力量的法器,他比法尺更有威力。古人認為,度量衡講究「規矩」及「合法」,且具有驅魔的力量。尺則被廣泛利用在信仰活動,僅次斗。道士利工匠也以魯班尺、文公尺、丁蘭尺等作為計算凶禍福。 (4)法繩,也稱法鞭,俗稱法索。法繩是一條長鞭,木納刻有蛇頭或龍頭,其上栓有長約一米的麻繩或綿繩,構成龍身龍尾或蛇身蛇尾。法繩多為法師驅逐惡靈、鞭撻惡靈及辟邪之用,及傳旨時使,至於道士施行法術時也使用法繩。 (5)法劍,又稱寶劍、劍或七星劍,長約六十厘米,有鐵製和桃木製兩種,古代道士有佩劍的規定。鐵製綱劍劍身兩面各鑲有北斗七星圖案,七星劍一般是兩把合一,可合起來使用,稱為合劍;也可兩手各握一把,稱雙劍。七星劍是斬殺惡靈的有力辟邪法器。至於桃木劍(桃劍)劍身畫有符咒,多用來驅魔,威力強大。 (6)筶,也稱珓或教,有以青銅製成或木製,不過通常是以竹根削成半月形,塗成紅色的卜具。其長度各異,較合規格的長約三厘米,寬約二厘米,凸面有十五級橫線,據說十二級代表十二時辰,其他三級是三界。筶形如半月形,後面凹,平面有個小洞,以便穿上紅繩。一條紅繩兩頭各穿一個,成為一雙,紅繩上頭打個結。筶兩個一對,平面為陽,凸面為陰。在神靈前祈禱時,將筶擲在地上。若一雙筶一陰一陽,則是聖筶,意思是神表示迦納或肯定;若兩個平面則是笑筶,表示冷笑,即無。但若兩個凸面是伏筶,表示神生氣,即否定。筶是用於判定鬼神意向的最簡單方法,在所有的祭禮都經常使,在儀式進行,可用筶不停占卜神意。 (7)法印,道教對刻法之質料非常注重,多是木刻,但木質刻要尋穴霹棗木為佳。青銅印也有不少人使用,印上的字幾乎都是神仙稱號;如「道、經、師」,總稱「三寶」,即代「三清」的傳承。「三清」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即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聖號,其他的神仙各有各的仙號刻印及道法的印璽。 (8)手爐,源於古代灌獻禮所的用圭瓚。醮壇儀式的發爐,即是道士執手爐燃香,以行祭儀。 (9)龍角,又稱靈角、號角等,製造的材料包括牛角、錫角及鋁角三大類。角身刻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或刻日、月二字。龍角在古代戰爭中作號角,如今是醮壇法器,具有招神驅邪雙重作用。 (10)令牌,源於古代軍隊的虎符或稱雷令、五雷牌。此牌用棗木造,以雷辟棗木刻令牌為佳。令牌的孤頂刻有「風雲雷電雨」,平底刻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正面刻有「雷霆號令」;左邊刻有角、亢、氐、房、心、尾、箕;右邊刻有斗、牛、女、虛、危、室、壁;背後刻有龍盤七星劍,其意「總召萬靈」;兩側刻有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翌、軫,共為天上廿八宿的名稱。兩旁刻有「天聲天聲震動雷震」及「霹靂一聲隨令降臨」。其形狀特徵是上圓下方,象徵天地,是召集神靈的最神聖法器。 (11)帝鍾,也稱三清法鈴、法令,形如吊鍾,黃銅製。道教的法鈴有柄,特點在柄端,稱為劍,呈「山」字形,三根並列的突出尖刺象徵三清。帝鍾具降神利驅魔雙重作用。道士手握帝鍾搖動,發出叮呤叮呤搖鍾的聲音,齋醮科儀不可少的重要法器。 (12)木魚,其形圓如魚,故稱木鼓,醮壇誦經敲打之用。木魚分大小兩種,大木魚置於桌左側,與鍾磬相對,小木魚在法事中握在手中敲打。 (13)水盂,在道教儀式中用於盛聖水容器,俗稱凈水碗,黃銅製或竹製品。水盂的口稍窄,形如矮胖壺,也有呈大口的如茶碗形。醮壇法事,道士左手端水盂,右手持小柳枝或帶葉小花枝,其浸入聖水中後,在道場上到處灑遍凈壇。由於道教所有的儀式特別注重清潔,所以凈壇的水盂也是主要法器。 (14)凈板,原義是奉三清的敕旨,是用來發施號令的法器。凈板小而硬的長方形木塊,分為三層,底平面,最上的一層最小而微隆起,方便手持。凈板與過去法官所用的驚堂木或講評書人使用的醒木相同。在奉行儀式過程中奉旨始終放在桌上 ,是供道壇道士使用的法器,以拍桌威嚇惡靈。
㈨ 古代令牌是什麼尺寸
明代《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對令牌的樣式作了介紹: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並有文字說明:「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之。」翻譯為白話文,意思就是:「令牌是用雷擊過的棗木製成,長16.5cm,寬8cm,厚1.7cm。應選擇黃歷上的吉日,按照道教的儀軌來製造,令牌的四面雕刻二十八星宿的名號,制好後應放在錦囊中收藏。」
㈩ 古代令牌有八寸長,兩寸寬,有今字,感皇恩字樣。
嘉慶皇帝的令牌!那時候是用來代表身份的(類似於免死金牌之類的),如果是真品的話真是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