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鄭州有多少厘米

鄭州有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3-01-13 11:35:51

A. 2016年鄭州佔地面積是多少

佔地面積是7446平方公里,數據來源於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鄭州地處中華腹地,史謂「天地之中」,古稱商都,今為綠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城市。5000年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出生、創業和建都。3600年前,成為我國商代早期和中期都城,是商文明的發源地。

(1)鄭州有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鄭州發展及地位:

鄭州地處中國地理中心,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是全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唯一的「雙十字」中心,隨著鄭徐高鐵開通,鄭萬、鄭合高鐵開工建設;鄭焦、鄭機城際鐵路通車運營。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開通國內外客貨航線194條,客運量243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50萬噸,1.5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2/3主要城市。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一期建成運營,「四港一體」合作發展機制初步確立。大力推進航空大都市建設。空港、古城、雙鶴湖、會展物流「四大片區」聯動發展。

綜保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不斷拓展,汽車、肉類等進口口岸投用,我市成為內陸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鄭歐班列境內外集疏分撥范圍、貨運總量和滿載率均居中歐班列前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走貨量居全國試點城市前列,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國家級功能平台落戶鄭州。

鄭州成為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躋身全國十大通信網路交換樞紐。全市累計利用境外投資167.3億美元,是「十一五」的2.6倍;進出口總額由51.6億美元增長到570.3億美元,佔全省76.7%,年均增長61.6%,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由第17位躍升至第3位。

鄭州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2014年,鄭州都市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三大主體」工作成效顯著,鄭州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鄭州確立了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製造兩大戰略支撐產業和新材料、生物及醫葯兩大戰略新興產業。

鄭州是全國著名的現代化商貿城市,現代物流、會展、文化旅遊、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是中部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其中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三大全國性商品交易所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鄭州市

B. 鄭州市區面積多少平方米

1、鄭州市轄6區5市1縣,鄭州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14.8萬,其中市區213.4萬。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2/3,東部平原占總面積的1/3。
2、鄭州地處中國華中地區、黃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鄭州位於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更多關於鄭州市區面積多少平方米,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920bf161609380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C. 鄭州有多大

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下面是鄭州的概況,希望你能滿意:
鄭州 河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內陸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崛起的現代化商貿城市。鄭州在黃河南岸,崇山峻嶺之東,與七朝古都開封和十三朝古都洛陽東西相臨,東南面向黃淮平原,位於東經112°42'~114°14'和北緯34°16'分~34°58'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640毫米。轄12個縣(市)、區,其中縣1個、縣級市5個、區6個。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年末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82.0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 72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6.28萬人,鄉村人口288萬人。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首。2007年完成生產總值242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人均生產總值33169元,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4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308.7億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增加值1024.1億元,增長12.3%。產業結構出現新的變化,由上年的3.8:53.5:42.7調整為3.6:54.1:42.3,二、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404.3億元,增長22.6%,占生產總值的58.0%,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積極推進城鎮化戰略,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增強,年末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61.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鄭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豐富。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夏都陽城遺址、商城遺址等記載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黃河游覽區、大村遺址為主的黃河有中國特色文化旅遊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鄭州地上、地下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稻穀、棉花、煙葉、花生、芝麻、水果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新鄭大棗、中牟大蒜、黃河鯉魚等特產聞名遐邇;現已探明礦產34種,鋁礬、耐火粘土等儲量豐富,具備良好的開采條件。
鄭州雄踞中原腹地,是中國鐵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重要綜合性交通通訊樞紐之一。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107、310國道和鄭、汴、洛高速公路在這里穿過;擁有亞洲最大的貨車編組站,擁有鐵路、公路三個一類口岸和中國新鄭國際機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居全國前列。鄭州是中原地區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
鄭州承襲商都遺風,商貿發達。"八五"期間,登高投資104.8億元,新建大型商貿設施面積566.7萬平方米。遍布全市的一、二級商業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中、小集貿市場相結合,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互補的發達的商貿網路。
開放的鄭州在工農業生產、科教文衛體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工業體系逐步完善,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先後躋身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之列,並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興辦的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評為國家重點和全國"十佳"開發區,與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起成為河南省對外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國內外客商投資的熱點。

D. 鄭州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鄭州面積:7567平方公里。

鄭州市是全國公、鐵、航、信兼具的交通樞紐,已形成由鐵路、公路、航空3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截至2022年4月,鄭州市有2座航站樓、2條跑道、162條航線、6個火車站、2條鐵路干線、6條高鐵線、22條軌道交通、11條高速公路、37條BRT線路。



氣候

鄭州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變大風多;夏季比較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候涼爽,時間短促;冬季漫長乾冷,雨雪稀少。30年平均氣溫14.7℃,1月平均氣溫0.5℃,極端最低氣溫-16.3℃(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41.5℃(2002年7月15日)。

最低月平均氣溫-1.71℃(2000年1月),最高月平均氣溫28.8℃(2009年6月和2010年7月)。生長期年平均306.7天(2月15日到12月180),無霜期年平均212.6天,最長達231天,最短為181天。

年平均日照時數1564.3小時,年總輻射452.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06.7天,年平均降水量632.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78天。極端年最大雨量953.9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80.6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8月最多。

E. 鄭州市區面積是多少

鄭州市區面積是1010平方公里。

鄭州市總面積在7446平方公司左右,其中市區面積達1010平方公里,目前擁有6個轄區、1各縣以及5個代管縣級市,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名城,相傳為軒轅黃帝的故鄉,其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豫劇,更位列我國的四大劇種之一。

鄭州市的特點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地勢總特徵為西南高、東北低,因其位於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地勢呈階梯狀下降。

鄭州是著名的歷史名城,在歷史上曾經五次為都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繁多,且還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豫劇、曲劇等等,其中豫劇更是我國的四大劇種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鄭州

F. 鄭州到雪鄉多少公里

鄭州到雪鄉有1825公里。地圖比例1厘米:100公里,從地圖上顯示鄭州到雪鄉有18.25厘米,換算得知,100*18.25=1825公里。

G. 鄭州的介紹(寫作文)

鄭州名勝古跡

城隍廟 在鄭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 (1501年) 重修,其後屢有修葺。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飛檐四齣,造型精緻,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歇山式雙層建築,正脊浮雕游龍數條,有鳳凰飛舞,荷花、獅子陪襯。廟內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張大猶草書石碑「福贊」、「壽贊」兩通,筆跡蒼勁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寬82厘米,厚約21厘米;後者碑高181厘米,寬80厘米,厚21厘米。
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刻 在鄭州市博物館內。北宋元佑六年 (1091年) 蘇軾知潁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的跋尾贊敘。明隆慶五年 (1571年) 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原件墨跡。其時為高拱所得,不久又為張居正所有,張氏獲獲抄家,被沒入宮廷,後焚毀。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鄭石刻於1959年移置鄭州市博物館,建立長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6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
商代遺址 在鄭州市區內。面積25平方公里,1959年秋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座周長近7公里的城垣,為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遺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之一。在此發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遺物,還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號。在城的北牆和南牆外有冶鑄青銅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西牆外有燒制陶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北牆外還有磨製骨料的擤工業作坊遺址。在城內東北部,有大面積的帶有石柱礎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宮殿遺址。在西城牆外的社嶺街和城牆東南角,出土大量青銅器,有方鼎、圓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華。
獸面紋牛首銅壺
獸面紋牛首銅尊
獸面紋銅方鼎
杜嶺方鼎 1974年出土於杜嶺崗南段張寨南街,通高100厘米,重86.4公斤。

大河村遺址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處,距市區12公里。1964年秋季發現。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72-1980年曾進行11次發掘,發現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是一處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住房的遺存,已出土房基28座,年代有異,結構亦不相同。房基據碳同位素測定,距今約5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大量陶器中獨具風格的雙連壺,紅陶黑彩,白衣彩陶出土數量甚多,色彩鮮艷,花紋圖案多樣,為大河村彩陶的一個特點。彩陶片上繪有各種天文圖象,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等。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制的斧、鏟、刀、鐮和蚌刀等的出土,高粱、粟和蓮子等種了的發現,表明農業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實踐和生活來源。
彩陶缽,1972年出土。
大河村類型彩陶連體瓶,大河村出土。
吉鴻昌墓 在鄭州市西郊烈士陵園。吉鴻昌 (1895-1934),扶溝縣呂潭鎮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平就義,葬於呂潭鎮鴻昌學校花園內,1974年移葬鄭州烈士陵園。
紀公廟 在鄭州市西北26公里紀公廟村。漢滎陽城西南300餘米。紀信是劉邦的大將,漢高祖三年 (前204年),項羽困劉邦於滎陽,紀信假扮劉邦誑楚,使劉邦得以遁走成皋 (治今滎陽西北汜水鎮)。項羽怒,焚紀信。後人在滎陽西南為紀信修墓立廟。廟已無存,原址有唐代以後重修廟宇和贊頌紀信的碑刻30餘塊。其中以唐武周長安二年 (702年) 書法家盧藏用撰文書寫的石碑最為珍貴。碑高2.27米,碑額系書「漢忠烈紀公碑」六字,碑身隸書。廟後有紀公墓,高7.5米,圍125米。登冢頂可俯瞰古戰場風光。
花園口 在鄭州市北17公里處,緊靠黃河南岸。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名桂家莊。明吏部尚書許某在此修建花園,方圓540畝余。後河道南移,村落與花園被河水吞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侵佔開封,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在此扒開黃河大堤,使豫東、皖北、蘇北三省的千里沃野變成荒無人煙的黃泛區。1947年3月將決口堵復,河水流回故道。
古滎冶鐵遺址 在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面積12萬平方米。1965年和1975年曾部分發掘。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經復原,高爐在6米以上,容積50立方米,周圍有礦石堆、水井、水池、煉渣區等,還有預熱鼓風的風管,是一個完整的冶煉作業系統。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 在鄭州市二十里鋪瓦屋孫村東南。是明太祖的八世孫。墓在地面下7米處,為一坐北向南的磚券墓,墓室正面有一高大門樓,兩扇石門可以啟閉。墓室長6米、寬5米、高3米,墓後壁上方有一盜洞。墓內殘存四塊墓誌銘,均為72厘米見方的石碣,說明該墓是原武溫穆王及其元配張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內布滿彩繪壁畫,後壁中央繪有釋迦佛像,兩旁繪有護法靈禽、麒麟、大象。東西兩壁繪有帝王和王妃畫像及其親人、侍者、菩薩、比丘,以及亭台樓閣和各種樂器等。墓頂繪日月星象,雲氣繚繞,仙鶴翩舞。1953年墓上方新建保護房,墓誌銘鑲砌在室內牆上,墓室內建有長20米的隧道,歷46級可達墓底。
鞏義市
石窟寺 在鞏義市區東北約8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建。東西魏、北齊、隋、唐及北宋,相繼在此鑿窟造像。現存5窟、256龕、7743尊佛像和數十篇題記。第一窟門內兩側雕「帝後禮佛圖」,其餘三壁雕佛像和佛傳故事。壁腳雕神王、怪獸和伎樂人。「帝後禮佛圖」分三層六組,每層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導,後為皇帝、皇後和侍從,前呼後擁,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動。為我國現存浮雕中較完整的傑作。
正龕佛像—石窟寺第1號窟中心柱正龕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
浮雕禮佛圖局部—石窟寺第3號窟南壁西側禮佛圖局部,為皇後禮佛行列。
杜甫故里 在鞏義市老城東1公里的南窯灣。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廣闊沃野,東泗河經此注入洛水。唐著名詩人杜甫 (712-770) 即誕生在筆架山下的一孔磚砌窯洞里。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詩人,杜甫少年時代即在此度過。
(1962年)
杜甫墓 在鞏義市老城西北約6公里康店鄉康店村西的邙嶺上。墓地坐北面南,東西並排3個土冢,西為杜甫墓,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覆斗狀,高約10米,墓周長約72米。唐大歷五年 (770年) 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 (一說死於耒陽)。元和八年 (813年),其孫子杜嗣業才遷葬於今址。一說遷葬河南偃師首陽山下,今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陽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鐵生溝冶鐵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鐵生溝村群山環抱,礦藏豐富,南側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120米,總共2.16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斷崖上,裸露出不少煉渣、礦石末、燒土和黑灰。在冶煉場附近的南北兩山上,發現有漢代采礦場的遺跡。冶煉場西南3公里的羅漢寺和西北的羅泉、北庄均發現有采礦井和巷道。1958-1959年發掘,在2000平方米范圍內,挖出煉爐18座。出土的煤塊、煤餅和煤渣看,我國西漢時期即已用煤冶鐵。特別經過對出土鐵器的金相分析,發現西漢時已有球墨鑄鐵。
宋陵 在鞏義市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附近。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均葬此。乾德元年 (963年) 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陵墓由開封東南遷鞏,共為七帝八陵,附葬皇後20餘個。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準、包拯等墓300多座,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邙嶺起伏,蔚為大觀。
八陵為:永安陵,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的陵墓;永昌陵,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永熙陵,太宗趙光義的陵墓;永定陵,真宗趙恆的陵墓;永昭陵,仁宗趙禎的陵墓;永厚陵,英宗趙曙的陵墓;永裕陵,神宗趙頊的陵墓;永太陵,哲宗趙煦的陵墓。陵墓建制基本相同,都有較大的陵台。陵台四周有神牆,四角有角樓,四牆中間設神門,東、西、北三神門外各有雕獅一對,南神門外神道兩側排列著雄偉壯觀的石刻群。
宋太宗永熙陵石雕—石望柱(不計柱座)高超過6米,文武臣高4米多,象、馬等體高都超過2.6米。
宋真宗永定陵石雕—是目前諸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石望柱(不計座高)高5.7米,文武巨像體高3.7-3.8米。
雪花洞 在鞏義市老城東南29公里新中鄉老廟村嵩山香爐峰下。是這里20多個自然溶洞中最神奇絕妙的溶洞。因洞內石壁晶瑩剔透,石林潔白如雪,故稱雪花洞。洞長600多米,高13米左右,面積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不同的6個天然溶洞組成。迎賓大廳可容納200-300人。洞外還有杜甫故居、北宋皇陵、摩崖造像石刻、石窟寺等名勝古跡。
黃冶唐三彩窯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的大、小黃冶村。當地丘陵起伏,山溝環繞,溝岸兩旁的台地上,到處呈現燒制「唐三彩」的窯址堆積。鞏義市不僅是「唐三彩」的主產之一,且當時造瓷業也相當興盛。
新鄭市
鄭韓故城 在新鄭市區附近雙洎河 (古稱洧水) 與黃水交匯處。春秋戰國時為鄭國和韓國的都城所在地,因稱鄭韓故城。公元前230年韓被秦滅。鄭、韓在此建都長達500多年。故城平面極不規則,周長19公里。大部分城牆尚存,最高處達18米。西城中部有一座小城,應是當時的宮城。東城內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鑄銅作坊遺址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遺址面積7000平方米,戰國時的鑄鐵作坊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曾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鐵爐和兩個烘范窯,出土大批鐵器和陶范,此外還有制陶、制玉作坊遺址。東城內的一個戰國兵器坑,出土銅兵器180多件,多數有銘文。城內外發現六處墓地,出土一批青銅器、玉器等。
裴李崗遺址 在新鄭市區西北約8公里。遺址西南臨雙洎河,東靠裴李崗村,高出周圍地面約2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7-1979年曾進行三次發掘,發現大量墓葬、灰坑等遺跡和遺物。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石器有磨製精緻的磨盤、磨棒、鏟、鐮、斧、鑿等。鏟多作鞋底狀,上下均有圓形弧形刃。鐮似今之鐮刀,而刃部有鋸齒。這些都為我國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見或少見。陶器多紅色,手制,火侯較低,器表多磨光。器形有球形小口雙耳壺、三足體、三足壺及鼎、缽、盆、碗、勺等。據碳14測定,距今已8000年左右。
歐陽修祠墓 在新鄭市區西14公里歐陽寺村。 歐陽修 (1007-1072),廬陵 (今江西吉安) 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墓冢高大,古柏環繞。墓前有明清重修的祠堂及石人、石獸等,祠旁立「宋太師歐陽文忠公祠墓」碑,祠墓四周圍以紅牆。附近還有寺院。
後周皇陵 在新鄭市區北18公里郭店村。包括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慶陵是世宗柴榮墓,順陵是恭帝柴宗訓墓,懿陵是世宗皇後符氏墓。陵前有明清祭文石碑40餘通。墓冢都有封土,高20米左右。據史書記載,太祖郭威臨終曾告柴榮,陵墓務求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此說與皇陵現狀相符。
軒轅故里 在新鄭市區北關。是軒轅黃帝出生地。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現有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的軒轅祠。祠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後有主殿,院左右兩側是配殿,主殿正中奉有黃帝像,左殿塑有嫘母像,右殿塑有嫫母像。縣城西南12公里,傳說黃帝幼年曾在此活動,現仍有天壽宮、少典祠、嫘母、嫫母等祠廟遺址。縣西南的具茨山主峰風後頂,是黃帝成年時期活動的主要場所。該山峻峰突兀,風景秀麗。現有黃帝祠、黃帝避暑宮、御花園、幽勝宮、力牧峰等廟宇古跡。其中以黃帝祠最雄偉,軒轅廟大殿最奇巧,醫聖宮的地勢最險峻,幽勝宮的環境最幽靜。
新密市
打虎亭漢墓 在新密市區西約6公里、綏水南岸台地上。東西兩墓並列,高大的土冢相連,猶如土山。西墓龐大,用磚石築成,分7室,總長25.16米,寬17.28米,中室高4.88米。墓室南有斜坡墓道,長25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具獨特風格。墓門正背兩面刻有鋪首銜環和珍禽異獸組成的圖案。壁上刻有大幅迎賓圖。東、南、北三面耳室刻繪庖廚、烹飪、車輛、饋贈、宴飲等。東墓與西墓毗鄰,結構近似,唯形制略小,壁畫全系彩繪。後寺郭3座漢墓,在打虎亭東北2.5公里,墓室結構和壁畫內容與打虎亭墓基本相同。
戰國魏長城 在新密市區西北10公里。從滎密交界的香爐山起,經蠟燭山、沙崗、風門口、五嶺,南到茶庵村北,長5.8公里,牆基寬2.5米,現存城牆最高處為2.5米,如同曲曲彎彎的長龍橫穿許多險要的山口。牆垣為青石砌築,保存基本完整。按魏為秦所逼,將都城自安邑 (今山西夏縣),遷都大梁 (今開封) 後,為了防禦西鄰秦國入侵,於周顯王十三年 (前356年),由黃河北的陽武 (今原陽),經過鄭州西郊,南到新密,修了一條長約100餘公里長的城。秦統一六國後,這條長城才被放棄。現存的魏長城遺址,是唯一保護在地面的一段。
鄭庄公冢 在新密市區東南30公里王崗村東約1公里。現有圓形墓冢,高10米,周長約有125米,墓建造在土崗上。冢東距鄭韓故城僅15公里。鄭庄公 (前757-前701),春秋時鄭國第二代國君。
後士郭漢墓群 在新密市老城西北後士郭村處。地面上現存4個冢,皆坐北朝南,經發掘可知:墓室為磚石結構,隨葬器物非常豐富,有石羊頭、鎮墓罐、彩繪陶倉樓。墓室正面壁上繪「地主收租圖」圖案。後士郭漢墓出土的大量隨葬器物,為打虎亭漢墓斷代提供了佐證。壁畫「地主收租圖」,則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經濟史的重要資料。墓中的石刻「斗雞圖」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的漢代石刻壁畫,在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登封市

嵩山 屬於伏牛山脈,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東西綿延約60餘公里。東周始定嵩高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站立峰頂極目遠眺,北望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著名勝跡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元代觀星台及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凈藏禪師塔、初祖庵、嵩陽書院、石淙河摩崖題記、劉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遺址等,均為游覽勝地。

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孝昌三年 (527年) 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歷史上稱達摩為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開國有功,從此僧徒常習拳術,禪宗和少林拳負有盛名,廣為流傳。千佛殿內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約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內有清代「少林寺拳譜」、「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畫。
少林寺
白衣殿壁畫
達摩亭相傳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達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達摩面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時的法華塔,元代的緣公塔等,在建築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保存有唐以來的碑碣石刻約300餘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蘇軾、米芾、蔡京、趙孟頫、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和書寫的碑刻最為珍貴。
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許。為歷代和尚墓地,現存自唐至清千餘年間的磚石墓塔220多座。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初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現存一殿、兩亭和千佛閣等。大殿建於北宋宣和七年 (1125年),木構梁架、斗拱都具典型的宋代風格,是河南現存木構建築中之傑作。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唐初禪宗六祖慧能所植。附近保存有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人書寫的贊頌初祖達摩的碑石40餘品。

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4公里的缽盂峰上。二祖慧可 (487-593),北魏時虎牢 (今滎陽市) 人,從菩提達摩學佛,立雪斷臂,得受衣缽後,相傳在此養傷。其徒眾為作紀念,在此建庵。庵內有大殿3楹,碑碣數通。殿前四井,傳為慧可卓錫所鑿,名卓錫泉,雖近在咫尺,而味各異。庵外有古塔3座,其中以周萬歲登封元年 (696年) 所建的唐塔最為挺拔俊秀。南上里許有煉魔台,又名覓心台,為慧可經行處。

達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傳為達摩面壁十年 (一說九年) 處。石洞幽邃,深約7米,寬3米。

太室闕 在嵩山中嶽廟門前500米處。東漢元初五年 (118年) 建。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太室闕高3.92米,東西兩闕相距6.75米。闕身用長方石塊壘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太室陽城」六篆字,氣勢挺拔,蒼勁有力。另有漢隸和篆、隸參半的兩段銘文,記述呂常等人建闕的因由,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雕刻有畫像50餘幅。

少室闕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鋪村。約建於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 (118-123) 之間。少室闕北面上部刻有雙線勾勒的「少室神道之闕」六篆書大字,南面的隸書銘文大部剝落。闕身現存畫像有60餘幅。蹴鞠圖雕刻栩栩如生,說明我國早在漢代已有足球運動。

H. 鄭州市有多大

我給的應該都是最新數據吧,人口數都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

鄭州全市總面積7446.2 平方公里,市區面積(建城區)303平方公里;鄭汴新區規劃總面積2127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鄭州市區的7倍大。轄6區5市1縣:金水區、二七區、中原區、管城區、惠濟區、上街區,鄭東新區,鞏義市、登封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中牟縣,人口862.6萬。

成都有12390平方公里。主城區面積843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418平方公里。成都市共轄9個區、6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1個獨立核算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青島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871.51萬人,面積1128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市內四區總人口為207.79萬人;其他三區五市(縣級)663.72萬人。

西安市轄9個區、4個縣,轄區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3782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約600平方公里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0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566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69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3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69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1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16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797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79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