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多少厘米
『壹』 一丈是多長等於多少cm
1 丈=3.33333333333 米
丈是在中國特有的測量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常見到丈這個單位的出現,在古代使用的情況比較多。
『貳』 一丈等於幾米幾
一丈等於3米33,3.33米。丈,zhàng,從又持十。十尺也。
解析: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一丈=十尺=一百寸;
一寸=0.033米;
一尺=0.333米;
一丈=10*0.333米=100*0.033米=3.33米。
(2)一丈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秦時,一丈約231cm ;
漢時,一丈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丈合今242cm ;
南朝,一丈約258cm 。
『叄』 1公分等於多少厘米一丈又是多少
1公分等於1厘米,1丈等於10尺,1米等於3尺,1丈等於3.33米等於333厘米。
『肆』 一丈等於多少厘米
一丈等於10尺,而一米又等於3尺,一丈等於10/3米,1米=100厘米,所以1丈=333.333厘米
『伍』 一丈等於多少厘米
333,33~厘米
『陸』 一尺,一寸,一丈各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寸,長度單位, 1/10尺為一寸,古代計量長度單位的標准不同,寸的具體數值也有差異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度制 時代 單位換算 公制換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戰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漢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晉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東晉及十六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與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營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營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給我加點分
『柒』 一丈是多少厘米呀
現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度--即長度,由於和生活密切相關,自人類有始就出現了,原始人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代計量技術的出現,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後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後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營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營造尺:1尺=32厘米)
一公頃等於15畝,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於一公畝,一畝約等於667平方米
畮,六尺為步,百步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畮。畮或從十久。——《說文》。字亦作畆、畒、畝、畞。如:畝制(以畝為單位劃分、計算土地面積的制度);畝級(田地土壤質量好壞的等級);畝積(每一畝田的面積)
『捌』 一尺,一寸,一丈分別有多長
我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等。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8)一丈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單位: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玖』 一丈是多長
一丈,漢語詞彙,一般作為量詞使用,相當於十尺,但明清以前各有不同。
1、現代:
1丈=10尺。今3尺=1米,而明清以前各有不同。所以,今1丈=10/3米≈3.33333333.......米。一尺等於10/3分米即3.3333...分米,一寸等於10/3厘米或0.1尺。
2、古代:
附中國古代一尺的長度(根據進制可換算):漢代一尺等於23.1厘米,魏晉一尺等於24.12厘米,隋唐一尺等於26.7厘米,而宋元一尺等於30.72厘米。
「丈」的其他意思:
(1)古時對長輩男子的尊稱。
(2)丈夫。
常用於稱姑、姨、姐、妹之夫。如:姑丈;丈夫女(女中丈夫;指具有英雄氣概的女子);丈夫兒(男子漢);丈夫子(兒子;男孩);丈夫漢(男子漢);姐丈;妹丈。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一丈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丈
『拾』 一丈有多長
現代:一丈=3.33米。
古代:
1.商代,一丈合今1.695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2.周代,一丈合今2.31m ;
3.秦時,一丈約2.31m ;
4.漢時,一丈大約2.135—2.375m ;
5.三國,一丈合今2.42m ;
6.南朝,一丈約2.58m ;
7.北魏,一丈合今3.09m ;
8.隋代,一丈合今2.96m ;
9.唐代,一丈合今3.07m ;
10.宋元時,一丈合今3.168m ;
11.明清時,木工一丈合今3.11m。
丈的其他意思:
(1)
古時對長輩男子的尊稱 [elder person]
丈者,長也。――《大戴禮記》
(2)
又如:丈人行(父輩;長輩);丈母(丈母娘,丈媽,岳母);丈丈(對尊長的敬稱);老丈;岳丈
(3)
丈夫 [husband]。常用於稱姑、姨、姐、妹之夫。如:姑丈;丈夫女(女中丈夫;指具有英雄氣概的女子);丈夫兒(男子漢);丈夫子(兒子;男孩);丈夫漢(男子漢);姐丈;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