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
A. 地球一周一共有多少公里
地球一周一共有40076公里。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直徑約為12756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也就是一天,因此地球在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就是463米/秒,即1667公里/小時。
現代地球起源理論
現代地球起源理論認為,地球是在太陽系外形成的。地核捕獲高溫熔融物質和其他物質形成巨厚熔融層。熔融層溫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殼。地核與熔融層間形成內過渡層,與外殼間形成外過渡層,熔融層形成液態層。
熔融層溫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殼時產生水和氣體,加上捕獲的水與氣,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
在距今5億年以前,太陽捕獲地球,地球產生自轉和公轉,地質時期進入顯生宙的古生代,地球有了陽光,生物爆發式出現和發展。
B. 地球轉一圈的周長是多少公里
地球轉一圈長度,也就是地球赤道的周長,長度大約為40075千米。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赤道半徑6,378.2km,赤道周長40075.02千米(24,901英里)。
(2)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南北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
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環流。
赤道經過的行星級地貌: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經過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赤道經過的大陸: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島嶼(群島):巴都群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哈馬黑拉島、馬爾地夫群島、吉爾伯特群島、萊恩群島
赤道穿過的氣候區: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高地氣候
活動於赤道的天氣系統:兩信風帶、赤道西風帶、赤道輻合帶等
赤道穿過的河流、湖泊:非洲:剛果河、奧果韋河、朱巴河、維多利亞湖;南美洲:亞馬遜河;亞洲:卡普阿斯河
赤道經過的海:幾內亞灣、赤道海峽、明打威海峽、望加錫海峽、托米尼灣、馬魯古海、哈馬黑拉海
C. 環繞地球一周多少公里
圍繞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
赤道的一圈是40075.7公里 ,本初子午線周長是 40008.08公里,所以圍繞地球一周大約4萬公里。
D. 地球一圈多少公里
地球一圈約為四萬公里。
地球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根據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狀和大小的主要數據如下:
赤道周長:40075.7km
子午線周長:40008.08km
(4)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從宇宙中來看,地球屬於比較亮的星星中的一個,原因是,有非常大一部分的太陽光通過地球表面的水折射了出去。
地球自轉一圈需要23時56分04秒,被人們湊成二十四個小時,每當過去一整年,都會上漲一百零二毫秒,也就是說,兩億年後一天講不再是二十四個小時,而是二十五個小時。
地球上保護生命的重要隱形物質是臭氧。它是氧分子的一種不穩定形態,主要存在於最外層大氣中。臭氧(科學家用O3來表示)可以過濾掉很多紫外線。紫外線能灼傷敏感皮膚並對眼睛造成損害。
E. 地球一圈多少公里
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0075千米。
地球一圈多少公里
地球內部分為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
地球是宇宙中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
F. 地球一圈有多少公里
地球一圈約為四萬公里。
地球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根據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狀和大小的主要數據如下:
赤道周長:40075.7km。
子午線周長:40008.08km。
(6)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都是海洋,其餘部分則是陸地。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4小時。
地球一直在不停地旋轉。正因為地球在轉動,太陽光才能照射到地球的不同位置。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沒照射到的地方就是夜晚。晝夜就是這么產生的。
赤道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一條環繞地球中間的線。可以把它想像成系在地球腰間的一條看不見的腰帶!
G. 地球一周多少公里
赤道周長 40075.7km
子午線周長 40008.08km
表面積 5.101×108km2
體積 10832×108km3
拓展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有人用簡單的測量工具計算出地球的周長。這個人就是第一個算出地球周長的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學多才,他不僅通曉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曾擔任過亞歷山大博物館的館長。
細心的埃拉托色尼發現:離亞歷山大城約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陽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這時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應該沒有影子。但是,亞歷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卻有一段很短的影子。
他認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所造成。從地球是圓球和陽光直線傳播這兩個前提出發,從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亞歷山大城引兩條直線,其中的夾角應等於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
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關系,已知兩地之間的距離,便能測出地球的圓周長。埃拉托色尼測出夾角約為7度,是地球圓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長大約為4萬公里,這與實際地球周長(40076公里)相差無幾。他還算出太陽與地球間距離為1.47億公里,和實際距離1.49億公里也驚人地相近。
H. 地球一圈是多少公里
40076公里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8)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地球大致呈橢球形。地球自轉的效應使得沿貫穿兩極的地軸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地球赤道半徑比極半徑大了43千米(27英里)。
因此,地球表面離地球質心最遠之處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欽博拉索山的山峰。地球的參考橢球體平均直徑約為12,742千米(7,918英里),約等於(40,000 km)/π,這個整數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長度單位米的最初定義是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上赤道與北極點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由於局部地勢有所起伏,地球與理想橢球體略有偏離,不過從行星尺度看,這些起伏和地球半徑相比很小,最大偏離也只有0.17%,位於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馬里亞納海溝與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瑪峰只產生0.14%的偏離。
若把地球縮到檯球大小,地球上像大型山脈和海溝那樣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樣,而其他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則更加光滑。
I. 圍繞地球一圈是多少公里
地球的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所以,圍繞地球一圈大概就是40076公里。有一句詩說道:「坐地日行八萬里」,就是說地球在自轉,24小時自轉一周。因為地球赤道的全長為40076千米,所以當一個人在赤道附近時時,就會正以464米/秒的速度飛馳著。這個速度超過了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以這樣的速度運動,每天可行4萬千米。這就是詩句中「坐地日行八萬里」所指的意思。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9)地球一周是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關於地球「自轉」
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已開始用天文觀測來監視地球自轉的變化情況:測量地面經緯度的微小變更推算地極移動;測量月亮位置,以地球公轉周期為基準,考察地球自轉是不是長期減慢;用高穩定度的計時儀器—石英鍾和原子鍾對比地球自轉快慢的變化。
近年來又開始試驗用激光射束測定月亮和人造衛星到地面的精確距離,用從遙遠天體輻射來的無線電波形成干涉的辦法等現代技術,進行地球自轉變化的觀測研究。由此可見,隨著現代科技術的飛躍發展,觀測資料的大量積累觀測精度的逐步提高,使人類對於地球自轉的認識必將越來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