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未明初釉里紅大碗多少厘米
① 釉里紅的釉里紅-歷史
自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來,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價位扶搖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蓮花紋大盤在香港以940萬港元為日本人拍走,據專家估計,此品當今若再上市拍賣,價位當在2000萬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萬港元的創世界紀錄價位在港拍賣成交。這一價位不僅是釉里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所創高價位紀錄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的高價位一直保持穩定狀態,幾乎每件明釉里紅瓷品,都能在拍賣市場上以不低於百萬港元的價位成交!影響所及,清初釉里紅瓷品,在拍賣市場上價位也直追明瓷。歷史上只有三個時期充分燒造過:元代、永宣時期、康乾盛世,其他時期非常罕見。
② 釉里紅最早來自哪個朝代
釉里紅的燒造始於元代,興於明初,成熟於永宣,精於清初。
③ 元釉里紅,長流扁壺
釉里紅的工藝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繪畫後罩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區別在於青花用鈷料為呈色劑,而釉里紅用銅料為呈色劑。釉里紅瓷品件件價格高飆的原因,一是因其燒制工藝復雜,用料考究,成功之品代代罕見,流傳下來的數目極少;加之元代燒制此類瓷器的時間很短暫,也造成此類瓷品存世稀少;而且,無論釉里紅瓷還是青花釉里紅瓷,每件成功之作,都具有極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具有其他瓷品難以企及的美艷色彩,成為後世收藏者追逐的對象。這些,都是造成青花釉里紅瓷至今在國際拍賣市場上身價顯赫的原因。元代釉里紅和青花相仿,都在十四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釉里紅工藝要求高,燒制難以控制,發展緩慢,產量遠遠少於元青花,故珍貴異常。目前發現的元代釉里紅完整器不過數十件,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不亞於明清官窯瓷,因而為之奔走尋覓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殘片標本也會被收藏家奉為全物而秘藏於室。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蘇富比拍賣行一位高級行政官員在荷蘭一家小餐館進餐時,偶然發現,擺在餐館門口供客人雨天插傘用的一隻大瓷罐,竟然是價值昂貴、十分罕見的中國元代釉里紅瓷器!憑著他的專業知識,立即斷定,這只罐口稍有殘破的瓷器,是絕世珍寶,整座餐館的家當,大約也抵不了被老闆長期冷落一旁的這件瓷器的價值!他就向老闆指明這件元釉里紅瓷的價值,老闆真是喜從天降。後來,這件被瓷器行家估價一萬英鎊的元釉里紅瓷品,剛剛在拍賣行一亮相,就被競拍飆升到五萬英鎊!這樣的天價,在七十年代足以嚇退所有的歐美商人了。最後,兩位暴發戶般的日本商人,將它競拍到二十二萬多英鎊,由其中一人捧走了。此事當時轟動了文物市場。足以看出,元釉里紅瓷在國際文物拍賣市場上地位之高。所以,元釉里紅瓷,能夠流傳下來的,如今件件是國寶級文物。元代釉里紅完整器被發現不過數十件,其中大體可確定製年代的有兩次:一次是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上發現的釉里紅詩文碟,燒制時間不晚於1331年;另一次是江西發現的帶元至元戊寅(1338年)款的青花釉里紅塔式四靈蓋罐和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此外,江西高安發現的青花釉里紅開光大罐、江蘇吳縣發現的元釉里紅雲龍紋大罐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元釉里紅瓷的鑒定,主要是年代的歸屬問題,其鑒定要點在器型製作和圖案花紋各方面。凡元青花瓷的一般標准,對釉里紅瓷也能適用。但目前對於元和明初,特別是元和明洪武朝的區分還不十分清楚,近二十年來,景德鎮窯間有元釉里紅殘片出土,為研究元代釉里紅提供了依據。目前發現的元代釉里紅,大體可以歸出這些特徵: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龍紋白胎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見明顯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層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屬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元末見卵白釉淺紅釉狀青白釉,不見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釉里紅呈色不穩、淺紅、紅和深紅的夾雜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暈散。大多見於銅紅料邊緣。因燒制溫度過高,大多有燒飛狀況。那是由於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而且在釉中容易擴散,使得釉里紅瓷的製作工藝非常難控制。銅紅的呈色與加熱銅材所得氧化表層(即銅花)的使用的濃度有關,而且必須把它在釉中的濃度控制在千分之幾;同時銅花制備顏料時,要研磨得十分細,否則難以形成美麗的紅色。燒成溫度和氣氛對釉里紅的呈色也有很大影響,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面發蒙,紅彩不能呈現出亮紅色,氧化氣氛或還原不足,易使彩色發暗或發烏。元代景德鎮陶藝家攻克了這道難關,創燒出珍貴的釉里紅瓷。元代釉里紅的裝飾工藝遠遠落後於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紅採用塗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劃紋飾後再在紋飾外填紅,形成紅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劃的紋飾上填紅,形成白地紅花。至於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是後期作品,時間大約在元末。這些線描紋飾的釉里紅,技法也很單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簡單點染的方法。隨著元青花熱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紅更成為熱中之熱,仿品大量出現。這些仿品嚴格來講無論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別,幾個地方可特別注意。胎骨過於細膩;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為做出窯紅的情況;釉層青灰、粗糙、骯臟或乾枯,沒有透亮滋潤感,釉里紅呈色暗紅或鐵紅,過於均勻,不見灰黑或苔綠,也無燒飛情況;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劑,發色與釉里紅不同;紋飾有些採用明清瓷畫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畫法。而目前為止可以不再定為元代釉里紅的,並不見同類大型青花瓷的畫法;有的題「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屬臆造。
④ 本人有一隻半黑釉的碗,底小口大,釉色黑中泛紅,那位告訴我是出自什麼朝代價值幾何
洪武瓷器官民兩生輝
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於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於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花紋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雲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福坎寧遺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花紋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於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
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於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網路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並不是用"建窯二字。可能在這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並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後,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於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於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並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並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
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製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鬆,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製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於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並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幹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後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雲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並不許製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
(二)鐵紅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宮遺址採集到一件鐵紅彩雲龍紋盤殘片,復原之後測量高3.5厘米、口徑15.6匣米、足徑9厘米。侈口,圓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緩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壓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淺圈足,圈足平切規整,圈足足邊微傾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處呈淺黃色火石紅現象。盤體施細潤白釉。在燒成的白瓷上,以鐵紅彩料繪五爪雲龍。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龍須為四條平行曲線由前向後飄逸向上,細頸長身,四臂粗壯有力,最粗處
幾乎與身軀一樣粗。肘上三條須帶飄動。鱗片成扇形層層疊壓。五爪成輪形,強勁有力,兩龍之間的空隙各有一矮腳流雲。盤心繪三朵矮腳雲,成品字排列,作逆時針方向移動。畫工精細,盤里與盤外的龍基本相疊,可見畫工繪瓷時非常用心。這樣精細的釉上彩工藝為明代的彩瓷,特別是為礬紅彩裝飾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紅瓷器
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在工藝風格上有很大差異。從國內各博物館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很大。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罐類作品,規格多樣,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口徑達38厘米的就有幾件,口徑最大的達40厘米。盤類器物有的口徑達45.5厘米,盞托類器物口徑達19.5厘米。杯類器物應該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杯,口徑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瓏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里紅菱花盤,口徑達45.7厘米,製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作品多數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幾厘米,罐類很少有高度超過10厘米的。在景德鎮市區施工現場也有這類小規格的釉里紅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類作品的殘片。在瑤里窯遺址,有規格較大的碗、高足碗類作品的廢棄物,也有比較小的高足杯類作品。估計小型實用的釉里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釉里紅這類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紅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紅彩(銅紅)畫出花紋,罩上白釉,高溫一次燒成。有紅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紋,花紋部分留白,花紋輪廓線以外的地方用銅紅塗抹,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特別是花紋為白花花紋以外的地面是紅色。青花釉里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紋如枝葉藤蔓用青花畫出,花朵、果實等內容用銅紅畫出,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瓷器顯示出青枝綠葉(藍),紅花碩果。花紋面鋪鋪得較開,青花占的位置大,銅紅占的位置小,卻顯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烘托作用。
銅紅很准控制,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水平不如青花明艷和穩定。從發掘資料看,有的燒飛了,有的不紅,有的呈黑色。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體形大罐,釉里紅是黑的,只能從花葉邊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隱隱一點紅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紋像釉里黑。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纏枝紋大碗,有許多燒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顯色比較鮮艷清晰,但顏色比較淺淡,相當多的釉里紅紅色暈散比較嚴重。
(四)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為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宮廷規定"服務所尚,以赤為宜"。龍鳳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社會上保存的洪武紅釉瓷器以及景德鎮的發掘品看,紅釉瓷器燒成是很難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一件紅釉暗龍紋盤,口徑16厘米。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厘米。盤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兩條五爪雲龍,盤心是三朵拖尾雲。紅釉不太厚,印紋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紅不夠明亮,而是紅中閃黃,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一件紅釉侈口碗,口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深暗發黑,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的棕眼明顯。這些都表明洪武時期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工藝尚不夠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載:"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在社會上及博物館收藏品中沒見到過這類黑瓷。在洪武墓葬、遺跡中也沒有發現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確認識。劉新園先生在《洪武官窯的主要產品及其特徵》中談到洪武官窯窯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殘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與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瓷器品種比較豐富,應用廣泛。它的工藝成就、藝術新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以後官窯瓷器的發展望定了基礎。
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
⑤ 明代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怎麼鑒定真假
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洪武釉里紅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鑒定
⑥ 如何辨別元釉里紅瓷
有人將釉里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麼是釉里紅?
所謂的釉里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裝點或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焰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紋樣的瓷器。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⑦ 釉里紅瓷器怎麼鑒定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7)元未明初釉里紅大碗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釉里紅瓷器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⑧ 如何鑒定瓷器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
,還有很多仿製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
。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下面分別敘述之。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
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
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
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
篆書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里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
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
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
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
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
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
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
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
,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也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
漸趨繁復,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
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里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於胎體厚,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
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明清瓷器
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
間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
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異常輕盈秀雅的代表作品,為仿品望塵莫及。明弘治傳世作品不多,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
。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扦屏、墩式碗等。嘉、萬曆之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正如《景德鎮陶錄》記載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
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
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
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
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
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
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
、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
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
,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
制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別。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
。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
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製品
中顏色美麗的較少,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
,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很不穩定,不適於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
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
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鑒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
,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線的成化彩瓷器
,就應該懷疑它是否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粉彩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
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而使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也反映出某種時代的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
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了解這一點,在我們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中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民窯瓷器中也有
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
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八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鴿、犬、草蟲,故這一類畫面在該
對期的瓷器中也出現較多。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所賜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青花表示為官以清,白為重,蓮是廉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
(統)萬年、三羊(陽)開泰、四妃十六子、五倫論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連登、百福、百泰、紅幅(洪福)齊天等。
總之,各個時代都有一些獨特的征狀,如能掌握這些規律,在決疑辨偽中就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要提出的是,下列時代特徵必須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
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牙;正德瓷的迴文和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書;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乾隆
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時代特徵。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
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
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
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
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
,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
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
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
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
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
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
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
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
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
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
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
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
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⑨ 元末明初的釉里紅瓷器最近拍賣成交的有幾件
元末明初的釉里紅瓷器最近拍賣成交的有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