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鼻孔到鼻鄂有多少厘米

鼻孔到鼻鄂有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04-12 19:27:47

『壹』 從你鼻孔到下巴底多少cm

我的鼻孔到下巴底大約有七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沒有仔細量過。

『貳』 鼻腔囊腫是怎麼形成的

很多患者都對鼻囊腫是怎麼發生的產生疑慮,那麼鼻囊腫到底和哪些因素相連?鼻囊腫又是怎麼形成的? 一、按其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發盲異常,腺體因腺管阻塞不能分泌而瀦留及炎症感染因素刺激等等。 二、按所在部位可分為發生於鼻腔備壁或鼻周軟組織內的各種面裂囊腫,如鼻背中線皮樣囊腫與鼻前庭囊腫;發生於上領骨的牙源性囊腫及發生於鼻塞內的鼻塞囊腫如粘膜囊腫、粘液囊腫等。 溫馨提示:鼻囊腫種類較多,同樣的致病原因可引起不同部位的鼻囊腫,而同一囊腫也可由多種因素促成。這也說明其病因的復雜性。臨床工作中,應認清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便掌握各種鼻囊腫的特點。更多有關「鼻腔囊腫」的治療費用可點擊免費咨詢在線專家 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鼻腔囊腫最有效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的產生解決了傳統摸黑手術視野受限的問題,鼻腔囊腫病變部位可被醫生一覽無余,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手術沒有後遺症。近年來,長海耳鼻喉醫院採用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已成功治癒數以百計的鼻腔囊腫患者,在省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法是將等離子低溫熱效應直接作用於鼻腔囊腫病變組織,在小范圍內實現高熱,產生凝固,使病變組織壞死,進而脫落達到去除病變的目的。消融過程僅需幾分鍾,術中不出血;對鼻黏膜損傷小,能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嗅覺等生理功能,消除鼻腔囊腫的關聯症狀。 以上就是有關「」所做的介紹,專家介紹說:鼻腔囊腫可對眼部、面部都會產生嚴重的危害。鼻腔囊腫分類多,發病原因復雜,建議患者選擇專業醫院查找病因,對症治療。(相關閱讀:治療鼻腔囊腫多少錢?

『叄』 鼻腔的組織構造

通稱鼻腔,有內、外、頂、底四壁。
1、內壁
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篩骨正中板,又稱篩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組成(圖1-4)。
圖1-4 鼻中隔支架
軟骨膜及骨膜外覆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內血管豐富,由鼻齶、篩前、上唇及齶大動脈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細血管網稱為利特爾區(Littlr』s area)。此處粘膜較薄,血管表淺,粘膜與軟骨膜相接緊密,血管破裂後不易收縮,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發生的部位。
2、外壁
鼻腔外壁表現極不規則,有突出於鼻腔的三個骨質鼻甲(conchae turbinate),分別稱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面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common meatus)。上、中兩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olfactory sulcus)(圖1-5、1-6)。
圖1-5 鼻腔外側壁
(1)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位於鼻腔外壁的後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後上方為蝶篩隱窩(sphenoethmoid recess),蝶竇開口於此。
圖1-6鼻腔外側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 meatus):內有後組篩竇開口。(3)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系篩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篩竇氣房生長,使鼻腔上部顯著縮窄。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側壁有小丘狀隆起稱為鼻丘,是三叉神經、嗅神經所形成的豐富的反射區。
(4)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後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ethmoid bulla ),篩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狀隆起名鉤突(uncinate process),篩泡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額竇多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後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後為上頜竇開口。
(5)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為一獨立骨片,附著於上頜骨內壁,前端距前鼻孔約2cm後端距咽鼓管口約1cm,為鼻甲中最大者,約與鼻底同長,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鼓管的通氣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最佳進針部位(圖1-7)。
圖1-7 右鼻腔
3、頂壁
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並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成為感染入顱的途徑。
4、底壁
即硬齶,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齶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於中線相接,形成上頜骨鼻嵴,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兩機時各有一切牙管開口,齶大動、靜脈及齶前神經由此通過。 按其組織學構造和生理機能的不同,分為嗅區粘膜和呼吸區粘膜兩部分。
1、嗅區粘膜
分布於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面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復層無纖毛柱狀上皮,由嗅細胞、支持細胞、基底細胞組成。其固有層內含分泌漿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氣味物質微粒,產生嗅覺。嗅細胞為雙極神經細胞,其中央軸突匯集多數嗅細胞嗅絲,穿過篩板達嗅球,周圍軸突突出上皮表面,成為細長的嗅毛(圖1-8)。
圖1-8 嗅神經
2、呼吸區粘膜
除嗅區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粘膜覆蓋,該區粘膜屬復層或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其纖毛的運動主要由前向後朝鼻咽部。粘膜內含有豐富的漿液腺、粘液腺和杯狀細胞,能產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復有一層隨纖毛運動不斷向後移動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粘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為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對鼻腔的生理功能甚為重要,故手術時不宜過多去除。 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系統的分支眼動脈和頸動脈系統的分支上頜動脈。
1、眼動脈 自視神經管入眶後分出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兩者穿過相應的篩前孔和篩後孔進入篩竇,均緊貼篩頂橫行於骨脊形成的凹溝和骨管中,然後離開篩竇,進入顱前窩,沿篩板前行穿過雞冠旁小縫進入鼻腔。
2、上頜動脈 在翼齶窩內相繼分出碟齶動脈、眶下動脈和齶大動脈供應鼻腔,其中蝶齶動脈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動脈。
3、靜脈迴流 鼻腔前部、後部和下部的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鼻腔上部靜脈則經眼靜脈匯入海綿竇,亦可經篩靜脈匯入顱內的靜脈和硬腦膜竇。 包括嗅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
1、嗅神經分布於嗅區粘膜。嗅細胞中樞突匯集成多數嗅絲穿經篩板上之篩孔抵達嗅球。嗅神經鞘膜為硬腦膜的延續,損傷嗅區黏膜或繼發感染,可沿嗅神經進入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
2、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
眼神經:由其分支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和篩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進入鼻腔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上頜神經:穿過或繞過蝶齶神經節後分出蝶齶神經,然後穿過蝶齶口進入鼻腔分為鼻後上外側支和鼻後上內側支飛,主要分布於鼻腔外側壁後部、鼻腔頂和鼻中隔。
3、自主神經 鼻粘膜血管的舒縮及腺體分泌均受自主神經控制。

『肆』 牛長固眼怎麼辦

摘要 採用插枝療法,順氣孔位置是在牛上頜齒板與第一條齶褶間的正中,有一個三角形切齒乳頭,乳頭兩側各有一鼻齶管的開口,鼻齶管的另一端開口於鼻腔,俗稱順氣孔。插枝材料選擇:采新嫩的桃樹枝、李樹枝或柳樹枝,枝條的粗細、長短視牛隻大小而定,一般長20-25厘米,直徑0.2-0.3厘米,選用軟硬適中而較挺直的,削去樹枝皮和葉痕,使其稍光滑。穿插順氣孔的方法是用一截竹筒或木棒橫架於患牛口中,使牛嘴巴適度張開,掀起上唇,露出順氣孔,用枝條小心插入孔內(左眼患病插右順氣孔,右眼患病插左順氣孔),向鼻腔內徐徐推進,直至整段樹枝插沒為宜。樹枝插好後,除人口中木棒,任其自由採食,枝條不用取出,不久會門然脫落

『伍』 拔智齒,麻葯打到鼻子里!現在太難熬了!

沒事的,這有可能是麻葯的潛在副作用,差不多幾天就恢復了因為注射的麻葯計量在安全范圍內,會吸收的。是由於打麻葯時損傷神經導致的疼痛。只要沒有出現劇烈的疼痛,都是沒有關系的。一周內打兩次麻葯是可以的,只要您拔牙的傷口恢復的可以就行。不管是局麻還是全麻,對大腦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建議注意口腔衛生,飲食忌辛辣,可以服用營養神經的葯物。多喝水,增加代謝
熱毛巾敷一下
也可以,但它是有助於消腫的,你多喝水就行
鼻子打麻葯的疼痛程度是很小的,鼻子打麻葯一般採用局部麻醉,將麻醉葯物注射到鼻子的感覺神經,會暫時阻斷神經傳導功能,從而在手術的過程中並且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對麻醉部位失去痛感。鼻子打麻葯大約需要十秒,手術前打麻葯時會有一點疼痛感,但是在能夠接受的范圍,術後手術部位可能會有腫脹之感,疼痛感也是輕微的,一般四天左右就能夠恢復。鼻子打麻葯常見於隆鼻手術,建議求美者選擇正規醫療機構、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手術,安全性和手術的疼痛感都會比較有保障。

『陸』 鼻子後面是什麼

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於後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鼻腔被一縱行的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鼻中隔因位置常偏向一側,所以左、右鼻腔的大小和形態多不對稱。
概述
鼻腔向前下借鼻孔與外界相通,向後通鼻咽稱鼻後孔。每側鼻腔又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部分。鼻腔中有鼻毛,鼻毛對吸入的空氣起過濾作用,可以減少塵埃等有害物質的吸入。鼻腔粘膜中有嗅細胞和分泌腺體,以及相當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鼻腔可以給吸入的氣體加溫,加濕。
鼻腔的解剖結構:
鼻腔是由骨和軟骨及其表面被覆的黏膜和皮膚構成,位於顱底與口腔之間,周圍與鼻竇相連,中間由鼻中隔將鼻腔分成左右兩側,每側鼻腔以鼻閾為界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前經鼻前庭通前鼻孔,後經鼻後孔接鼻咽腔。
每側鼻腔有頂、底、內側壁和外側壁。
(一)頂壁
呈穹隆狀。前段傾斜上升,由鼻骨和額骨鼻突構成;後段傾斜向下,即蝶竇前壁;中段水平,為分隔前顱底的篩骨水平板,板上有多孔(篩孔),故又名篩板,容納嗅區黏膜的嗅絲通過篩孔進入顱內。嗅區黏膜分布於鼻腔頂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側壁上部。篩板菲薄而脆弱,前顱底骨折等外傷或在該部位實施鼻腔手術時較易損傷;前顱底腦膜瘤有時可破壞篩板進入鼻腔;嗅神經母細胞瘤可經鼻腔破壞篩板而進入顱內。
(二)底壁
即硬齶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顎骨水平部構成。
(三)內壁
即鼻中隔。由骨性和軟骨性鼻中隔兩部分構成,前上部為篩骨垂直板,後下部為犁骨,前下部為鼻中隔軟骨。鼻中隔的兩側覆以黏膜,以中鼻甲對應部較厚,黏膜內含有大量腺體和血管。鼻中隔常偏於一側,其前下方血管豐富、位置表淺,外傷或乾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的鼻出血發生於此區,故稱易出血區即Little區或Kiesselbach區。所以經蝶手術時切開中隔黏膜的位置應盡量在鼻中隔的後部,即在鼻中隔軟骨部與骨部交界處或其後方切開中隔黏膜,可避免切開Little區引起較多出血。
(四)外側壁
分別由上頜骨、淚骨、鼻甲、篩骨迷路、顎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構成。鼻腔外側壁從下向上有3個呈階梯狀排列的長條骨片,分別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縮小1/3,其前端的位置則依次後移約1/3,每一鼻甲的下方與鼻腔外側壁均形成一間隙,分別稱下、中、上鼻道。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鼻道為總鼻道。在經單側鼻腔-蝶竇入路垂體手術時,鼻腔牽開器應沿總鼻道進入。
1.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是三個鼻甲中最小的一個,位於鼻腔外側壁上後部,有時僅為一黏膜皺襞。後組篩竇開口於上鼻道。上鼻甲後端的後上方為蝶篩隱窩,蝶竇開口於此。上鼻甲及上鼻道亦有嗅覺黏膜分布。有時在上鼻甲後上方還有更小的最上鼻甲,最上鼻甲和上鼻甲共處在鼻腔外側壁後上方的一個狹小區域內。
2.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為篩竇內側壁的標志,可以分為前、後兩部分,中鼻甲前端附於篩竇頂壁和篩骨水平板交接處的前顱底骨質,中鼻甲的後部向後延伸,後端向下附著於齶骨垂直突篩嵴處的鼻腔外側壁,後端附著處的後上方,距後鼻孔上界的上後方約12mm處為蝶齶孔所在位置,有同名血管和神經通過。中鼻道外側壁上有兩個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狀隆起,稱鉤突;後上的隆起為篩泡,屬篩竇結構。兩者之間有一個半月形裂隙,稱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漸擴大的漏斗狀空間為篩漏斗,篩漏斗內界為鉤突,外界為眶紙板,前上為上頜骨額突,外上為淚骨。向內經半月裂與中鼻道相通,前界為盲端,前上部前上部稱額隱窩,額竇經鼻額管或額隱窩開口於篩漏斗的前上端,其後便是前組篩竇的開口,最後為上頜竇的開口。
向上翻起中鼻甲,從矢狀面的大體解剖標本上可以容易的觀察到鉤突,鉤突幾乎呈矢狀位走向,近乎與篩泡平行,後緣游離,鉤突前上方附於上頜骨篩嵴,恰好位於中鼻甲前端和鼻丘在鼻腔外側壁附著處之下;緊接其下方,鉤突與淚骨的後部融合,前下方無骨性連接,後下連於下鼻甲的篩突,該附著處骨質較厚,鉤突常常在此分叉或增寬,進而與堅固的下鼻甲骨融合;鉤突後上界分出一個小的骨性突起附著於顎骨垂直板。
篩泡是前篩最大、最恆定的氣房。它位於中鼻道,恰好在鉤突之後。篩泡以眶紙板為基底,向內突入中鼻道。篩泡外觀狀如氣泡,是一個中空、壁薄、圓形的骨性突起。篩泡前壁向上能伸至前顱底,形成額隱窩的後界;篩泡向後能與中鼻甲基板融合為一體。
在側方擴大經蝶竇入路時需要沿中鼻甲基板切除中鼻甲,如無必要不要損傷中鼻道外側結構。
下鼻甲和下鼻道:下鼻甲為一單獨的骨片,附著於鼻腔外側壁的下部,為鼻甲中最大者。下鼻甲頭部較大,向後是一個巨大的體部,最後匯聚形成一個菲薄的或粗厚的尾部,其大小取決於黏膜增生肥厚的程度。下鼻甲前中三分之一的下方可見漏斗狀的鼻淚管開口,下鼻甲後端1~1.5cm處有咽鼓管咽

『柒』 鼻子多寬算寬我男生,14歲鼻子寬3.8厘米(左鼻翼外側到右鼻翼外側),鼻孔外側之間距離為3厘米

鼻子多寬才正常?其實鼻子的形態因人種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歐美人以高鼻樑為美,而中國人鼻樑以小巧細窄為美。一個完美的鼻子,長度大約為顏面長度的1/3,一般6~7。5厘米。寬度大概是兩鼻孔外側緣的距離一般相當於鼻長度的70%,鼻根部的寬度約1厘米左右,鼻尖部約1。2厘米。高度一般不能低於9毫米,男性一般為12毫米,女性為11毫米;鼻尖的理想高度為鼻長的1/3,男性為26毫米,女性23毫米。鼻尖正常形態為球形,鼻孔為斜向鼻尖的橢圓形,雙側對稱。鼻孔最外側不超過內眥的垂直線,否則就是鼻翼肥大。

『捌』 唇裂3毫米

修復的好

唇裂的外科修復
在患兒3-6月齡,同時具備以下時開始准備唇裂整復手術。即體重大於6公斤;血紅蛋白大於100克/升;白細胞小於1.2×109/升;且近2周內無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
在手術方式上,按照唇鼻齶(硬齶或軟齶)聯合進行整復的觀點,對伴有完全性齶裂的唇裂患兒在唇裂整復術同期進行硬齶裂犁骨瓣修復術。施術醫生在充分認識唇裂畸形特點和理解經典手術修復方法幾何學原理的基礎上,將其與個體化唇裂畸形的特點相結合,針對具體患者的畸形特點選擇或設計手術方式,如華西梯度旋轉下降法和華西改良Black 雙側唇裂整復法等。在不影響患側唇峰旋轉下降的條件下,術式設計中應盡量減少對瓣的設計和應用。術中應以口輪匝肌的功能性重建為恢復口鼻唇形態的重要基礎,但也應注意預防不必要或過度的解剖分離操作。
治療方法
(一)手術時機
一般認為單側唇裂在六個月左右手術為宜,雙側唇裂則略推遲。患兒適應於手術的基本條件是: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無明顯貧血,無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及周圍組織無感染。
(二)手術的基本要求
唇裂修復手術的基本要求是盡量恢復唇、鼻部的正常外形和功能。正常的唇、鼻部有如下特點:兩側鼻孔等圓等大,鼻尖及鼻小柱居中,鼻翼不塌陷,上唇兩則高度相等、對稱,紅唇豐滿、唇珠微突、唇紅緣呈弓背形。上述解剖特點可作唇裂修復手術設計的依據。
(三)唇裂修復的手術方法
唇裂修復手術的基本步驟為定點設計、切開和縫合。定點設計方法很多。現僅介紹下三角瓣法。其步驟如下。
1.定點設計
1)先找出唇紅緣的點
在健側唇紅緣找出唇峰點D和人中最低點C,然後按CB=CD,定出B點。在患側唇紅緣最厚處定B′點。手術時最後將B、B′兩點對縫,即形成患側之唇峰點。
2)測量兩個基本數據
自鼻翼根部至鼻小柱根部,分別測量正常鼻孔底部與患側鼻孔底部的寬度,得到兩者相差的數目為X。自健側鼻底中點至D點測出h,為正常唇高,亦即修復手術後應恢復的上唇高度(圖2②③)。
3)定出其他各點,劃線
在患側鼻底裂隙兩側分別定點A、A′。使AA′等於兩鼻孔底部寬度的相差數X,使AA′兩點相縫合後,兩側鼻孔等大。連接AB。以正常唇高h減去AB而得y,此為患側需增加的唇高。於B點,作BE大約=y並與下唇唇紅緣近於平行。以A′作圓心AB作半徑,B′作圓心y(需增加的唇高)作半徑,分別作弧而交於B〃(最好B′B〃近於與唇紅緣垂直)。又以B′B〃兩點分別作圓心,以BE作半徑,作弧交於E′。連接A′B〃、B〃E′及E′B′各線(注意不要劃出B′B〃線,此處不作切口)。校正各點後,以皮下針頭蘸美藍刺入皮內,劃出線,以碘酒固定(圖2④⑤)。
2.切開、縫合
手術時要求細致、輕巧、減少創傷、切開准確、縫合整齊。
切開時先用手指捏緊切口外側的上唇,以減少出血。依次按設計線切開AB、BE、A′B〃、B〃E′及E′B〃。切開後,健側上唇即可下降,在BE處敞開形成三角形裂隙。將在患側形成之B〃E′B′三角形組織瓣插入此裂隙之中。AB線的創緣則與A′B〃相對。依次分層縫合。修整紅唇,根據情況採用嵌入或Z形對偶三角瓣法,以增加唇紅的豐滿度。鼻崎形者,一般主張推遲到13歲以後進行根治性鼻畸形矯治術。
完全唇裂之裂隙較寬,張力較大,需在前庭溝處切開,作潛行分離,以利組織就位縫合。
(四)手術後處理
1.上唇部以鋼絲唇弓膠布減張固定2周,以預防傷口裂開及減輕瘢痕癒合。
2.小兒基礎麻醉清醒後,雙肘關節用夾板綳帶固定,以免搔抓傷口及減張唇弓。
3.唇部傷口以3%雙氧水及4%硼酸酒精輕輕擦拭,防止血痂覆蓋而影響傷口癒合。
4.傷口5天拆線。

『玖』 請問發鼻血是一種什麼症狀與什麼因素有關

鼻出血(epistaxis)又稱鼻衄,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多因鼻腔病變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鄰近病變出血經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可間歇反復出血,亦可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鼻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復出血則可導致貧血。多數出血可自止。

出血部位大多數和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區(Little 區),其原因如下:①鼻中隔前下部有鼻齶動脈、篩前動脈、上唇動脈鼻中隔支及齶大動脈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網狀血管叢(圖1-11)。②鼻中隔前下部粘膜甚薄,血管極易損傷,且由於這些血管與軟骨關系緊密,破裂後不易收縮。③鼻中隔前下部極易因挖鼻而損傷,而且容易遭受空氣刺激,使粘膜乾燥、結痂,干痂脫落時易發生出血。若鼻中隔有偏曲或距狀突,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兒童鼻出血幾乎全部發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雖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見,但也有少數嚴重的出血發生在鼻腔後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與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有關,出血部位見於鼻腔後部,位於下鼻甲後端附近的鼻咽靜脈叢(Woodrff』s plexus)為鼻後部出血的較常見部位。

病因

原因復雜,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局部原因

1.外傷:鼻及鼻竇外傷或手術、顱前窩及顱中窩底骨折。如鼻外傷性篩竇骨折可引起篩前動脈破裂;顱底骨折可損傷頸內動脈虹吸部,在顱底發生假性動脈瘤,進而侵蝕蝶竇外側壁進入蝶竇,可導致嚴重的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劇烈咳嗽或噴嚏、擤鼻、挖鼻、經鼻腔插管等也可引起鼻出血。

2.氣壓性損傷:鼻腔和鼻竇內氣壓突然變化,可致竇內粘膜血管擴張或破裂出血。

3.鼻中隔偏曲:多發生在嵴或距狀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因該處粘膜較薄,易受氣流影響,故粘膜乾燥、糜爛、破裂出血。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狀。

4.炎症:①非特異性炎症:乾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頜竇炎等,常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異性感染:鼻結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潰爛,易致鼻出血。

5.腫瘤:鼻咽纖維血管瘤、鼻腔、鼻竇血管瘤等,可致長期間斷性鼻出血。鼻腔或鼻竇的惡性腫瘤早期常鼻出血症狀,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反復發生。晚期破壞大血管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6.其他:鼻腔異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復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區,因相對濕度過低、而多患乾燥性鼻炎,為地區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質的異常: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②凝血機制的異常:如血友病、大量應用抗凝血葯物、纖維蛋白形成受阻、異常蛋白血症和膠原性疾病等。

2.急性傳染病:如流感、鼻白喉、麻疹、瘧疾、猩紅熱、傷寒及傳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熱,鼻粘膜嚴重充血、乾燥,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段。

3.心血管疾病:①動脈壓過高: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癇等;其他如用力過猛、情緒劇烈波動、氣壓急劇改變(如高空飛行、登高山及潛水等),均可因一時性動脈壓升高而發生鼻衄。出血前可有預兆,如頭昏、頭痛、鼻內血液沖擊感等。②靜脈壓增高:如二尖瓣狹窄、胸腔或縱隔和頸部巨大腫塊、肺氣腫、肺水腫及支氣管肺炎等。

4.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鈣等缺乏時,均易發生鼻出血。

5.化學葯品及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壞造血系統的功能引起鼻衄。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葯物,可致凝血酶原減少而易出血。

6.內分泌失調:代償性月經、先兆性鼻出血常發生於青春發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減少,鼻粘膜血管擴張所致。

7.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肝、腎慢性疾病以及風濕熱等,也可伴發鼻出血。

臨床表現及診斷

鼻出血屬於急症,應在最短時間內確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以便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有些病因不明者,需在止血之後,再探查其原因。在詢問病史時應迅速問清哪一側先出血、出血時的情況、過去發生過鼻出血否、此次出血有無自覺病因,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局部和全身檢查。出血可發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區最為多見,有時可見噴射性或搏動性小動脈出血。鼻腔後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從口吐出。一般說來,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於一側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兩側鼻腔內交替或同時出血。

鼻出血多發生於單側,如發現兩鼻孔皆有血液,常為一側鼻腔的血液向後流,由後鼻孔反流到對側。出血不劇者,可用1~2%麻黃素棉片收縮鼻腔粘膜後,從先出血的一側鼻尋找出血點,必須仔細檢查,尤其是對鼻中隔前下部位,注意粘膜表面有無充血、靜脈曲張、糜爛潰瘍等。有的通過前鼻鏡檢查不能發現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劇,可行後鼻鏡或光導纖維鼻咽鏡檢查。鼻竇內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尋找出血點外,並作必要的全身檢查(測量血壓、血常規檢查、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測定、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血小板計數等)。有時尚須與有關科室共同會診,尋找病因。

若出血較劇,不允許從容地進行檢查,應立即採取止血措施,並迅速判斷是否有出血性休克,同時要注意:

1.休克時,鼻衄可因血壓下降而自行停止,不可誤認為已經止血。

2.高血壓鼻衄病人,可能因出血過多,血壓下降,不可誤認為血壓正常。應注意病人有無休克前期症狀如脈搏快而細弱、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及胸悶等。

3.要重視病人所訴出血量,不能片面依賴實驗室檢查。因在急性大出血後,其血紅蛋白測定在短時間內仍可保持正常。

有時大量血液被咽下,不可誤認為出血量不多,以後可嘔出多量咖啡色胃內容物。

治療

(一)一般原則

1.醫生遇出血患者時應沉著冷靜,對患者應多方安慰。

2.嚴重鼻出血可使大腦皮層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現煩燥不安,可注射鎮定劑,一般用巴比妥類葯物,但對老年人以用安定或異丙嗪為宜。對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鼻出血時,忌用嗎啡以免抑制呼吸。對高血壓所致的嚴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壓葯物時應慎重,因高齡高血壓患者和有嚴重的動脈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在心臟供血不足時,不應將血壓降得過低,否則可能造成動脈血栓形成。

3.已出現休克症狀者,應注意呼吸道情況,對合並有呼吸道阻塞者,應首先予以解除,同時進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療。

(二)局部止血方法:

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區別對待。

1.指壓法:此法作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壓緊出血側和鼻翼10~15分鍾,然後再進一步處理。

2.收斂法:用浸以1~2%麻黃素液或0.1%腎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內止血,然後尋找出血點。

3.燒灼法:適用於反復少量出血並有明確出血點者。在出血處進行表面麻醉後,用30~50%硝酸銀或三氯醋酸燒灼出血點至出現腐蝕性白膜為止,注意不可使葯物流到他處,也不要在鼻中隔兩側相對處同時燒灼,以免發生鼻中隔穿孔。電灼、電火花法或YAG激光凝固法與葯物燒灼相似。燒灼後可用油劑滴鼻以防局部乾燥。

4.冷凍止血法:對鼻腔前部出血較為適宜。

5.翼齶管注射法(齶大孔注射法):對鼻腔後部出血有效。注射後可封閉上頜動脈的分支蝶齶動脈。方法為將注射器針頭在第三磨牙內側刺入齶大孔內,注入含少量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針頭刺入不宜超過28mm,以免將葯液注入圓孔或眶內。

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

(1)鼻腔填塞法(nasal packing):常用凡士林紗條經前鼻孔填塞鼻腔。填塞時,紗條遠端固定,逐漸由後向前,由上向下,折疊填塞可避免紗條墜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圖4-6)。此法對鼻腔前部出血效果較好。也可用明膠海綿、止血紗布等填塞或醫用生物膠粘合。局部壓迫止血後,出血點或出血創面塗以薄層快速醫用生物膠,具有粘合、止血、防止感染、止痛和促進創面癒合的作用。還可用乳膠或硅橡膠氣囊填入鼻腔,注入空氣或水使氣囊膨脹,進行壓迫止血。

圖4-6 鼻腔填塞法

(2)後鼻孔填塞法(postnasal packing):先將凡士林紗條或消毒紗布卷迭成塊形或圓錐形,長約3.5cm,直徑約2.5cm,用粗線縫緊,兩端各有約25cm長的雙線,消毒備用。填塞時先收縮和表麻鼻腔粘膜,咽部亦噴有表面麻醉劑。用導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底部插入直達咽部,用鑷子將導管從口腔拉出,導尿管尾端則留於前鼻孔外,再將填塞物上的雙線系於導尿管,此時將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於後鼻孔。為了減少患者痛苦,可用彎止血鉗將填塞物在明視下送到懸壅垂的後上方,再將導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緊。最後在前鼻孔處用一紗布球,將雙線系於其上,以作固定,口腔端的線頭可剪短留在口咽部,便於以後取出填塞物時作牽拉之用。後鼻孔填塞後,一般都需加行鼻腔填(圖4-7)。鼻腔填塞物應於24~48小時內取出或更換,以防引起鼻竇及中耳感染等並發症。

圖4-7 後鼻孔填塞法

(三)全身治療

1.半坐位休息。注意營養,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對老年或出血較多者,注意有無失血性貧血、休克、心臟損害等情況,並及時處理。失血嚴重者,須予輸血、輸液。

2.尋找出血病因,進行病因治療。

3.給予足夠的維生素C、K、P等,並給予適量的鎮靜劑。

4.靜脈注射50%葡萄糖、5%氯化鈣或凝血質(3~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以促進凝血。適當應用止血劑,如抗血纖溶芳酸、6-氨基已酸、止血敏或雲南白葯等。

5.反復鼻腔填塞時間較長者,應加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四)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可酌情採用。如對鼻中隔前下方反復出血,可考慮鼻中隔粘膜下剝離術或劃痕術,使該處形成疤痕組織,閉塞血管而止血,若為鼻部外傷或手術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無效,根據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頸外動脈結扎術、篩前動脈結扎術、篩後動脈結扎術或超選擇性動脈栓塞等。

『拾』 鼻的結構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 。外鼻位於面部中央。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後、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於鼻腔,兩者粘膜互相 移行連為一整體。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
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樑(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齶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軟骨(alar 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系。
大翼軟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馬蹄形,各有內外兩腳,外側腳構成鼻翼的支架,兩內側腳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構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及軟骨膜粘連緊密,並富有皮脂腺、汗腺,為粉刺、痤瘡和酒渣鼻的好發部位,當癤腫炎症時,稍有腫脹,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頸外靜脈,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眼下靜脈相通,最後匯入顱內海綿竇。面靜脈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處理不當或隨意擠壓,則有可能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顱內並發症的危險。
各綱脊椎動物的鼻結構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竇組成。鼻腔下部粘膜血管豐富,可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鼻旁竇是與鼻腔相通的幾個骨質空腔,有協助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動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作用。圓口綱具有一個外鼻孔和單個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對嗅葉發出的神經。魚類一般有成對外鼻孔和成對嗅囊,軟骨魚的外鼻孔位於吻部腹面,硬骨魚則位於背面。陸生脊椎動物由於呼吸空氣,嗅覺器與口腔相通,出現了內鼻孔。內鼻孔出現後,鼻腔就兼有嗅覺和呼吸兩種功能。兩棲類的內鼻孔開口於口腔前部,鼻腔內嗅粘膜平坦,一部分變形為犁鼻器——一種味覺感受器。爬行類嗅覺較發達,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擴大。鳥類鼻腔結構與爬行類相似。哺乳類生有次生顎,內鼻孔後移至咽部。由於嗅覺高度發達,結構較復雜,表現在鼻腔擴大和鼻甲骨出現。鼻甲骨是盤卷復雜的薄骨片,外覆布滿嗅神經的嗅粘膜,使嗅覺表面積大為增加。水棲種類嗅覺較退化,如鯨和海牛;有些動物的嗅粘膜擴大至鼻腔外,嗅覺極靈敏,如狗。
鼻腔內有鼻粘膜,鼻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這些結構能使吸入鼻腔內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減少對肺的刺激。鼻腔上部粘膜內還有接收氣味刺激的嗅覺細胞。 外鼻是指突出於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面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於顏面中央,易受外傷。 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樑,鼻樑兩側為鼻背。
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接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部成鼻額縫,外緣接左右兩側上頜骨額突,後面以鼻骨嵴與篩骨正中板相接,下緣以軟組織與鼻外側軟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寬薄,易受外傷而骨折,發生鞍鼻,由於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後易癒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由於內眥靜脈經眼上、下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且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動,故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時如誤擠壓或治療不當則有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之虞。 鼻腔nasal cavity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粘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後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後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後借鼻後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齶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偏向左側者多見。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吻合叢,稱黎氏動脈區或克氏靜脈叢。約90%的鼻出血(鼻衄)發生於此,臨床上叫易出血區。外壁構造復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齶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組成。[如圖:鼻腔外側壁(鼻甲切除)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呈階梯狀排列的、略呈貝殼形的長條骨片外覆粘膜,稱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後上方的凹窩叫蝶篩隱窩。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叫總鼻道。切除中鼻甲後,在中鼻道中部可見一個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圓枕形隆起叫篩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篩隱窩有鼻旁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很窄,呈穹隆狀,與顱前窩僅以篩骨垂直板相隔。篩板薄且脆,受外傷易骨折,且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壁:即硬齶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於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黃色或蒼白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其餘部分覆以粉紅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凈化空氣並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粘膜的無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粘膜下層含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及杯狀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漿液,對空氣起到調濕作用。鼻腔呼吸區粘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亦增大了粘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粘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氣片一樣對其起到加溫作用。據測試:0℃的冷空氣經鼻、咽進入肺部,溫度可升至36℃,與人體正常體溫基本接近,可見鼻腔對冷空氣具有明顯的加溫作用。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又稱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表面襯以粘膜構成,鼻旁竇粘膜通過各竇開口與鼻腔粘膜相續。鼻旁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旁竇的粘膜相延續,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竇發炎。
一般左右成對,共有四對,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
竇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常有發育變異,鼻竇內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各竇均有竇口與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竇口的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均開口於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蝶竇,前者開口於上鼻道,後者開口於蝶篩隱窩。故在前鼻鏡檢查時如發現中鼻道有膿,知系前組鼻竇炎所致,後組鼻竇為發炎時見下流之膿液積聚於嗅裂,如改用後鼻鏡檢查,則可見上鼻道或嗅裂後段有膿,藉此對臨床鑒別診斷方面有其重要意義。四對鼻旁竇中上頜竇最大,位於上頜骨體內,上壁是眶下壁,較薄,當上頜竇炎或腫瘤時,常可破壞骨質侵入眶內;下壁鄰近上頜磨牙,緊鄰骨質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前壁在眶下孔下方處較薄,進行上頜竇手術時即由此處鑿開;內側壁為鼻腔外側壁,鄰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上頜竇穿刺即由此處刺入。上頜竇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後部,由於開口位置較高,所以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開口於半月裂孔前端。篩竇開口於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 鼻及鼻竇的血管及神經
(一)動脈
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ophthalmi cartery)及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徑分布如下:
(1)眶下動脈:經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頜竇。
(2)齶大動脈:出齶大孔經硬齶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篩前動脈、篩後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齶大動脈、鼻齶動脈在鼻中隔前下部構成豐富的動脈叢為鼻出血的好發部位。
(二)靜脈
鼻腔下部靜脈匯集成蝶齶靜脈,進入上頜靜脈,最後匯入頸外靜脈。前部靜脈導入面前靜脈,鼻腔上中靜脈則沿篩前和篩後靜脈導入眼靜脈,最後引流於海綿竇。
(三)神經
1、嗅神經由鼻腔嗅區粘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
篩板而達嗅球,嗅神經由管狀鞘膜所包圍,此管狀鞘膜與硬腦膜相連,因此嗅粘膜受到損傷和感染,細菌即可經嗅神經鞘膜感染到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2、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眼神經經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的前部。上頜神經在翼齶窩形成蝶齶神經節,分出鼻後上神經和鼻後下神經,前者分布於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竇,後者分布於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頜神經還分出上牙槽神經後支及眶下神經,前者分布於上頜竇及牙槽;後者分布於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1)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收縮,分泌液減少,由來自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岩深神經、翼管神經、蝶齶神經節分布於鼻腔內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多,由來自面神經分出的岩淺大神經和翼管神經到蝶齶神經節,節後纖維再分布到鼻腔內。 鼻腔嗅區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嗅區粘膜由感覺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組成,感覺細胞接受嗅刺激,它們的突觸匯合成嗅神經纖維,通過嗅球到達嗅覺中樞。固有層內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達嗅區的含氣味顆粒,刺激嗅毛產生沖動,傳入大腦嗅區產生嗅覺。如嗅溝阻塞、嗅區粘膜萎縮、顱前窩骨折或病變累及嗅覺徑路均可導致嗅覺減退或喪失。
有的孩子鼻子經常出血,平時總喜歡捏鼻子,似乎鼻子總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關系的。不要經常捏鼻子,這容易引起鼻出血。當然,鼻出血後鼻子里會有干血痂,不捏難受,可以用石臘油點鼻劑點鼻軟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來沒有實質性情況不要緊的,平時注意不挑食,吃點維生素K4,等他長大後會好的。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時又是嗅覺器官,可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三部分。
外鼻外鼻位於面部中央。上端狹窄,突於兩眶之間,稱為鼻根,向下延伸為鼻背,末端為鼻尖,尖的兩側擴大為鼻翼。鼻翼在平靜呼吸的情況下,無顯著活動,呼吸困難的病人,鼻翼可出現明顯的扇動,屬臨床病理體征。外鼻的下方有兩上鼻孔,兩孔間隔以鼻中隔。
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軟骨圍成不規則的空腔,其內面覆以粘膜和皮膚。鼻腔被鼻中膈分成左、右兩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後以鼻後孔通於咽腔。每側鼻腔均分為前、後兩部,前為鼻前庭,後為固有鼻腔。
鼻前庭為鼻翼所圍成的空腔,內面襯以皮膚,長著粗硬的鼻毛,有過濾灰塵的作用。由於該處缺乏皮下組織,故發生癤腫時,疼痛較為劇烈。
固有鼻腔為鼻腔的主要部分,臨床上常簡稱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粘膜構成。在其外側壁上可見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別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覆以粘膜而構成。
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於上鼻甲和與上鼻甲相對的鼻中隔部分。粘膜內含嗅細胞,能感受嗅覺刺激;呼吸部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豐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纖毛,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以及凈化其中的細菌和灰塵。
鼻旁竇鼻旁竇又稱副鼻竇,由骨性鼻旁竇襯以粘膜而成,共有4對,都開口於鼻腔。其中上頜竇、額竇和篩竇的前、中小房開口於中鼻道;篩竇後小房開口於上鼻道;蝶竇開口於上鼻甲的後上方。由於鼻旁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故鼻腔發炎時,可蔓延至鼻旁竇引發鼻旁竇炎。上頜竇的開口高於竇底,所以上頜竇炎症化膿時,常引流不暢致竇內積膿。鼻旁竇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濕度,並對發音起共鳴的作用。
人體解剖名稱。與解剖學同名器官相同。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天牝、玄門、元門、神廬。鼻隆起於面部中央,上端連額外名頞,前下端隆起之頂部名鼻準,頞至鼻準部分名鼻柱,前下兩孔名鼻孔,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名鼻隧。《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6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39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6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29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