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導管開口距門齒多少厘米
㈠ (急急急)嬰幼兒插胃管要插多少厘米
方法有很多種,用法也不同,效果也不同,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幾種方法: (3) 插管方法 由於小兒氣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不同於成人,故氣管插管必須由經過專門訓練有熟練技巧的醫務人員操作。插管前應給予吸氧,以改善全身缺氧狀態,輔助呼吸只用於呼吸功力不足的患兒。如果准備採用快速順序插管法(見下文),盡可能不用輔助呼吸,因為可以引起胃膨脹,增加嘔吐及誤吸的可能。插管過程中最好要有持續經皮氧飽和度監測。 ① 經鼻氣管插管 宜2人密切配合操作,助手固定患兒,使其仰卧,雙手持頭部使之略後仰,雙前臂壓住患兒肩關節,同時注意監護儀所示心電變化並及時通知術者。2歲以上小兒頭置於一小枕頭上(輕微地彎曲其頸部),使喉處於良好位置易於插管。嬰兒和2歲以下兒童插管時不需要彎曲頸部,頭要放在一個平面上。如果有頭頸外傷,插管前應固定頸椎。 術者位於患兒頭側,將導管用無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濕潤後,插入一側鼻孔並向前下方推進,導管前端將經後鼻孔達咽部。術者左手持喉鏡,將葉片從患兒右口角進入,用葉片將舌推向左側,同時將葉片前推。當用直葉片時,葉片尖端通過舌面到達會厭,可以挑起會厭暴露聲門;當用彎葉片時,葉片尖端可插入舌會厭窩處(舌根和會厭之間的空間),舌會厭韌帶受壓,則會厭自行上抬,暴露聲門。在直視下用插管鉗將導管送人氣管,使管端位於氣管隆突上1 ~ 2厘米處。應當注意,小兒聲帶下環狀軟骨處是氣道最狹窄部位,這是氣管導管最難通過的地方。 插管操作不應超過20秒,並且要連續監測心率,若心率變慢(嬰兒每分鍾低於80次,兒童低於60次)或小兒面色不好,經皮氧飽和度下降至不能接受的水平,應停止插管操作,用面罩氣囊正壓通氣給氧。呼吸窘迫綜合征時,面罩一氣囊正壓通氣並不能完全緩解缺氧,即使在有紫紺和心動過緩的情況下也應立即插管。 小兒總氣管短,留置氣管內的導管也相對短,為了使導管深度合適,必須正確計算插管的長度。插管長度的計算是自門齒至插管頂端的距離。在嬰幼兒氣管插管時,插管通過聲門後,根據不同年齡將插管推進2 ~ 5cm左右。 一旦氣管插管完成,給予正壓呼吸,注意觀察胸部運動並聽診雙側呼吸音。若氣管導管位置正確,胸部隨著正壓通氣均勻抬起並很容易在肺野和腋下聽到呼吸音,此時上腹部聽不到呼吸音,測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助於確定導管位置。由於嬰幼兒氣管短,插到右側支氣管內比成人多見,應注意避免。最後用膠布固定導管,並記錄插管深度。攝胸片確定導管位置。 ② 經口氣管插管 經口氣管插管時,先用喉鏡暴露聲門,然後將導管直接插入聲門。用管芯可使氣管導管堅硬一些,易於彎成曲棍狀,但使用時應注意其尖端要離氣管導管頂端1 ~ 2cm,以防損傷氣管。安放牙墊,再用膠布將導管妥善固定,余同經鼻氣管插管。 ③ 快速順序插管法(Rapid Sequence ln-tubation, RSl) RSI使用葯物以保證最佳的插管狀態,減少緊急氣管插管的副作用如顱內壓升高、反射性心動過緩、氣道損傷、疼痛、胃返流及誤吸、低氧血症等。其適應症與氣管插管指征一樣,但不適用於心搏停止和需要立即插管的深昏迷患者。對以下患兒也應慎用:考慮氣管插管及面罩一氣囊正壓通氣有困難者;面部及咽喉部有嚴重損傷、水腫及畸形者;自主呼吸的維持有賴於上呼吸道肌肉張力者。該方法由兩種基本技術組成:誘導全身麻醉和直接喉鏡插管。 1) 評價:根據病人情況如有無頭顱外傷、氣道有無畸形及插管的難易程度。 2) 准備:除了常規氣管插管應備物品外,還應准備阿托品、麻醉葯(硫噴妥鈉、咪唑達侖、氯胺酮)和肌松劑(琥珀醯鹼、維庫溴銨、泮庫溴銨)。 3) 吸氧:保持合適的插管體位,吸100%濃度氧2至5分鍾以增加肺內氧儲備減少插管過程中的低氧血症。 4) 術前給葯:為了防止插管過程中反射性心動過緩,尤其在使用琥珀醯膽鹼時應用阿托品,有顱腦損傷時用利多卡因。對體重大於20公斤或年齡大於5歲的患兒准備使用琥珀醯膽鹼作肌松劑時,可預先給小量維庫溴銨或泮庫溴銨以防止肌纖顫。 5) 麻醉誘導及使用肌松劑:應根據患兒情況選擇葯物。用完麻醉葯,患兒意識喪失後壓迫環狀軟骨,以防止胃內容物的被動返流。但是如患兒出現嘔吐時應及時松開,以防止食道破裂。環狀軟骨壓迫一般應持續到插管成功並判斷位置正確後。 6) 氣管插管:在喉鏡直視下氣管插管。
㈡ 經口氣管插管後呼吸心跳驟停處理
經口氣管插管術 插至 所需深度(成年女性插管深度距門齒約22cm,成年男性約24cm)
㈢ 吸痰時插管深度為多少
吸痰是常用的一項護理操作,它的安全與否與吸痰方法及吸痰導管插入的深度密切相關。近年來,為了預防吸痰並發症使吸痰更安全、更徹底,廣大醫護工作者做出了許多研究,現總結如下:
1經口腔鼻腔吸痰
1)1 首先看看呼吸道解剖,從口腔或鼻腔到咽喉部的長度為10~15
【1】cm,氣管長度為10~13 cm,門齒到隆突的距離為28~30 cm。氣管導管長度為34~37 cm。傳統的吸痰管插入深度為10~15 cm,或不超過氣管
【2】導管或套管長度進行吸引,但吸痰效果不理想。王贅對62例清理呼吸道無效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實驗組為留置吸痰管吸痰法,吸痰管插入約 15—20 cm。比較兩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血氧飽和度的維持。結果是留置吸痰管能有效保持清理呼吸道無效患者的呼吸道
【3】通暢並可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提高血氧飽和度。庫洪安等對34例未建立人工氣道的清理氣道無效的病人,使用手法觸診肺部痰鳴音明確主支氣管存在無法咳出的痰,採用自身對照的方法對經鼻插入吸痰管15 cm後在病人吸氣時將吸痰管迅速插入主支氣管20--40
cm吸痰。與常規吸痰管插入20--40 cm比較兩者吸痰成功率,各為86.08%和48.92%,得出掌握好吸痰的時機和吸痰的深度可以提高氣管吸痰的成功率。
[4]1.2對於昏迷患者呂愛梅等將45例年齡19-65歲昏迷患者分為三種不同吸痰插管深度吸痰比較吸痰24小時後肺部聽診聞及羅音例數,
1/5頁
分析得出,昏迷患者的吸痰深度原則上應偏深一些, 在肺部尚無啰音時可選擇20-25cm,當肺部有啰音或有呼吸音減低時,應選擇30-40cm,從口腔應保證在20 -40cm,才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預防肺部感染。
[5]1(3代高英等經實驗證明經鼻吸痰插管深度為 27cm時可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呼吸困難症狀,減少反復咳嗽的次數,使病人得到休息,有利於疾病的恢復。缺點是鼻導管 深部吸痰過程中病人嗆咳明顯,增加耗氧,增高顱內壓,所以 心臟病病人和顱內病變的病人慎用。
[6]1(4對於新生兒高麗芳認為新生兒的吸痰深度 ,原則上偏深一些,應保持在20cm~25cm,既能將支氣管肺部的分泌物吸出,又能將胃內的羊水吸凈,有利於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並發症的發生。
㈣ 食管的三個生理性狹窄距門齒有多少cm
你好,食管的第1狹窄在食管的起始處,距切牙約15cm,第2個狹窄在食管與主支氣管交叉處,距切牙約25cm,第3個狹窄為食管穿過隔的食管裂孔處,距切牙約40cm.
㈤ 經口氣管插管深度
經口氣管插管術 插至 所需深度(成年女性插管深度距門齒約22cm,成年男性約24cm)
㈥ 食管距門齒是從哪到哪是人體的哪塊地方
食管
食管為肌肉組成的管道,上端與咽部相連,下端與胃相接,全長約25-30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內。食管各部位的口徑大小不一,全長有3個狹窄處;第1狹窄在食管起始部,距門齒約15厘米;第2狹窄在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門齒約25厘米;第3狹窄在膈肌食管裂孔處,距門齒40厘米。這些狹窄處是較大的異物容易停滯和癌腫的好發部位。
㈦ 氣管插管為什麼要貼上眼睛
你好,這個是必須挑起會厭的指導意見1.將病人頭後仰,雙手將下頜向前、向上托起以使口張開,或以右手拇指對著下齒列、示指對著上齒列,借旋轉力量使口腔張開。 2.左手持喉鏡柄將喉鏡片由右口角放入口腔,將舌體推向側後緩慢推進,可見到懸雍垂。將鏡片垂直提起前進,直到會厭顯露。挑起會厭以顯露聲門。 3.如採用彎鏡片插管則將鏡片置於會厭與舌根交界處(會厭谷),用力向前上方提起,使舌骨會厭韌帶緊張,會厭翹起緊貼喉鏡片,即顯露聲門(左圖)。如用直鏡片插管,應直接挑起會厭,聲門即可顯露(右圖)。 4.以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如持筆式持住導管的中、上段,由右口角進入口腔,直到導管接近喉頭時再將管端移至喉鏡片處,同時雙目經過鏡片與管壁間的狹窄間隙監視導管前進方向,准確輕巧地將導管尖端插入聲門。藉助管芯插管時,當導管尖端入聲門後,應拔出管芯後再將導管插入氣管內。導管插入氣管內的深度成人為4~5cm,導管尖端至門齒的距離約18~22cm。 5.插管完成後,要確認導管已進入氣管內再固定。
㈧ 氣管內插管術的實施方法
1.經口明視插管術
藉助喉鏡在直視下暴露聲門後,將導管經口腔插入氣管內。
(1)先將患者頭後仰,若患者口未張開,可用右手拇指對著下牙列,示指對著上齒列,以旋轉力量啟開口腔。
(2)左手持喉鏡自右口角放入口腔,將舌推向左方,徐徐向前推進,顯露齶垂(懸雍垂),再略向前深入,使彎形喉鏡窺視片前端進入舌根與會厭角內,然後依靠左臂力量將喉鏡向上、向前提起,增加舌骨會厭韌帶的張力即可顯露聲門。如系直型喉鏡,其前端應挑起會厭軟骨,顯露聲門。
(3)當聲門暴露清楚後,以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如持筆式持住導管的中、上段,使其前端自右口角進入口腔,直到導管接近喉頭時再將管端移至喉鏡片處,同時雙目經過鏡片與管壁間的狹窄間隙監視導管前進方向,准確輕巧地將導管尖端插入聲門。藉助管芯插管時,當導管尖端入聲門後,應拔出管芯後再將導管插入氣管內。導管插入氣管內的深度成人為4~5cm,導管尖端至門齒的距離18~22cm。安置牙墊,退出喉鏡。
2.經鼻明視插管術
本法基本上與經口明視插管法相同,但有下列幾點不同之處。
(1)插管前先滴液體石蠟入鼻腔,導管前端外塗以滑潤劑。清醒插管者需作鼻腔內表面麻醉。
(2)掌握導管沿下鼻道推進的操作要領,即必須將導管與面部作垂直的方向插入鼻孔,沿鼻底部出鼻後孔至咽腔,切忌將導管向頭頂方向推進,否則極易引起嚴重出血。
(3)鼻翼至耳垂的距離相當於鼻孔至咽後腔的距離。當導管推進至上述距離後,用左手持喉鏡顯露聲門。右手繼續推進導管入聲門,如有困難,可用插管鉗夾持導管前端送入聲門。
(4)經鼻導管容易在鼻後孔位置出現屈折,處理困難。為此,對導管的質地應事先檢查,選用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屈和壓扁的導管。
3.經鼻盲探插管術
將氣管導管經鼻腔在非明視條件下,插入氣管內。
(1)應首先檢查鼻腔通暢無異常,插管時必須保留較大通氣量的自主呼吸,可根據呼出氣流的強弱來判斷導管前進的方向。
(2)以1%丁卡因作鼻腔內表面麻醉,並滴入3%麻黃素使鼻腔黏膜的血管收縮,以增加鼻腔容積,並可減少出血。
(3)選用合適管徑的氣管導管,在導管外部塗上石蠟油或局麻葯膏,右手持管,將導管自鼻孔緩慢送入。需依靠導管內的呼吸氣流聲強弱或有無,來判斷導管斜口端與聲門之間的位置和距離;導管口越正對聲門,氣流聲音越響;反之,越偏離聲門,聲音越輕或全無。此時術者一邊用左手調整頭位,並觸診頸前區的皮膚以了解導管前端的位置;一邊用右手調整導管前端的位置,同時用耳傾聽氣流聲響。當調整至聲響最強的部位時,緩緩推進導管入聲門。
(4)在聲門張開時將導管迅速推進。導管進入聲門感到推進阻力減小,呼出氣流明顯,有時患者有咳嗽反射,接麻醉機可見呼吸囊隨患者呼吸而伸縮,表明導管插入氣管內。
(5)如導管推進後呼出氣流消失,為插入食管的表現。應將導管退至鼻咽部,將頭部稍仰使導管尖端向上翹起,可對准聲門利於插入。
4.清醒氣管內插管術
利用1%丁卡因噴霧咽喉、氣管施行黏膜表面麻醉,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狀態下進行氣管內插管,稱「清醒氣管內插管」,簡稱「清醒插管」。當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插管不夠安全時,可選用清醒插管。
(1)表面麻醉清醒插管前要求對上呼吸道必須有完善的黏膜表面麻醉,包括咽喉黏膜表面麻醉和氣管黏膜表面麻醉。
(2)鎮靜施行經口或經鼻清醒插管,要求患者充分鎮靜,全身肌肉鬆弛,這樣不僅有助於插管的施行,也可基本避免術後不愉快的回憶。
(3)患者的准備①對患者必須做好適當的解釋,重點說明配合的事項,如放鬆全身肌肉特別是頸、肩、背部肌肉,不使勁,不亂動;保持深慢呼吸,不屏氣,不惡心等,盡量爭取患者全面合作;②使用適當的麻醉前用葯,可使患者分泌物減少和鎮靜咽喉反射減弱,以利於施行清醒插管。
(4)插管咽喉氣管黏膜表麻完成後1~2分鍾,即可按經口明視氣管內插管方法施行清醒氣管插管。
㈨ 門齒到咽喉的距離是多少
食管為消化道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一般成年男性食管長度約為21到30厘米,成人女性食管長度約為20到27厘米。食管有四個狹窄,門齒到食管四個狹窄的距離因年齡的不同和食管長度的不同而不一。第一個狹窄為食道入口處,其距門齒的距離大約為16厘米;第二個狹窄為主動脈弓壓迫食管處,其距門齒的距離約為23厘米;第三個狹窄為支氣管壓迫食管處,其距門齒的距離約為27厘米;第四個狹窄為食管通過橫膈處,此處距門齒的距離約為40厘米。
㈩ 氣管插管遠端應距劍突多少cm
你好,氣管插管主要是為了保持呼吸道通暢,便 於清除氣管支氣管內分泌物。<br><br>你好導管插入氣管內的深度成人為4—5厘米,導管尖端至門齒的距離約18—2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