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置管多少厘米
㈠ 腰麻與硬膜外腔麻醉區別
脊髓腔中有三層脊膜,依次為硬脊膜、蛛網膜及軟脊膜。在椎體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空隙為硬膜外間隙。蛛網膜與覆蓋於脊髓上的軟脊膜之間為蛛網膜下腔。
腰麻也叫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給葯是在蛛網膜下腔。這個腔隙內有腦脊液和脊髓,所以給葯量比較少,阻滯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說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均被阻滯。
硬膜外阻滯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給葯,這個腔隙內是疏鬆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等,通過在硬膜外腔給葯可以阻滯脊神經根,阻滯范圍為節段性,也就是根據給葯的間隙,阻滯某一或某幾個脊髓節段支配的平面內的感覺和運動神經。臨床上通常還在硬膜外置管進行術後患者自控鎮痛(PCA)。
因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節段以下分散成馬尾懸浮於腦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損傷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適用於腰1以下的部位,而適用於腰麻的手術,也同樣適用於硬膜外,而因為硬膜外與顱內不相通,所以理論上適用於除顱腦外科以外的任何手術,但實際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術,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時進行,稱為腰-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能提供更持續和廣泛的手術鎮痛和麻醉效果。
㈡ 請問 硬膜下引流管 硬膜外引流管 和腦室引流管的區別是什麼 謝謝!
硬膜外引流管材質可以是硅膠或橡膠管,管徑較粗(甚至可以用紅色的不帶氣囊的老式橡膠導尿管代替,不過肯定是要消毒的),硬膜外引流管可以負壓吸引.
硬膜下引流管現在一般都用硅膠的,一般用於慢性硬膜下血腫或腦脊液引流,外接引流袋,不可以負壓吸引.管徑較粗
腦室引流管現在都是專用的硅膠引流管,管徑較細(直徑一般不超過5MM)不可以負壓吸引,每日引流液需計量,引流袋需懸掛一定高度....
腦外科主治醫,絕對專業...
㈢ 什麼是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經阻滯麻醉。
操作方法如下:
(1)側卧位,兩手抱住膝關節,下頜緊貼前胸,成屈曲狀。
(2)按手術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間,選擇好脊椎間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狀穿刺針頭穿刺。穿刺方法有二:①與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稱直入穿刺法;②從脊椎旁斜行刺入,稱側入穿刺法。
(3)穿刺時主要根據阻力的改變來判斷所經過的層次。當遇到黃韌帶時阻力增大,有堅韌感,這時抽出針芯,接上帶有小量空氣(或生理鹽水)的針筒,小心地繼續進針,穿破黃韌帶時有「脫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負壓將針筒內的空氣吸入腔內,並觀察針筒頭部的液平面變化,若隨著負壓的變化而波動,則說明已進入硬脊膜外腔。如無負壓等現象,則繼續進針,若發現腦脊液,即說明已穿過硬膜外腔,進入了蛛網膜下腔,穿刺即告失敗而應放棄。
(4)確已證明在硬膜外腔,則分次注入麻醉葯。常用麻醉葯有2%利多卡因(又稱賽羅卡因)或2%地卡因,內加0.1%腎上腺素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單次用量不能超過500mg,地卡因單次用量不超過60mg。對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術要求陸續分次給葯。麻醉的全過程應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應及麻醉平面的變化。
(5)如需作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先取與勺狀針頭大小相應的輸尿管導管一根,預先測試是否通暢,並測好長短尺寸。將勺狀針頭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術要求而定),輸尿管導管從針腔內插入硬脊膜外腔後,邊拔出針頭,邊緩慢將導管向硬脊膜外腔推進,導管留在硬膜外腔內3~5cm即可,不要過長。在拔勺狀針頭時切勿將導管帶出腔外,從導管內試注少量麻醉葯約2mL,如無阻力,局部不隆起,亦無液體外溢,即證明導管仍在外腔內。最後將留在體外的導管用膠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脫出和折曲成角,保證導管通暢及術中給葯。
㈣ 硬膜外導管的硬度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
置管困難時持續緩慢用力大多可進,如仍然進不了看導管深度差不多了就退針,差太遠就一起拔出重新穿刺置管。導管有回血,先繼續置管到指定深度,退針,導管接注射器邊回抽邊退導管,有時退到一定刻度就沒回血了,如退到最小接受刻度仍有回血馬上拔管重新穿刺置管。
㈤ 硬膜外引流管常見並發症的預防及處理
1、硬膜外置管;2、穿破硬脊膜;3、感染;4、低血壓;5、全脊髓麻醉;6、脊神經損傷;7、腰背痛;8、局麻中毒反應;9、導管折斷
㈥ 持硬膜外麻開始時穿刺針穿破硬脊膜損傷脊髓屬於麻醉並發症還是醫療事故
不屬於醫療事故。這種現象行話叫「扎漏了」,病人休息10天左右可以痊癒,而不留任何後遺症。醫療事故有五大因素缺一不可,1、必須是執業醫務人員。2、在醫療機構有注冊。3、從事醫療活動。4、有過錯。5、有後果,但後果必須與醫護人員的過錯是因果關系。上述現象沒有後果,所以不能成為醫療事故。不知滿意不。醫療事故的界定很嚴格,鑒定要本著科學、公開、公正。
㈦ 在做腰硬聯合麻醉時,給彎腰麻葯後置入硬膜外導管,此時如果只管困難,或導管有回血,該怎樣處理才好呢
置管困難時持續緩慢用力大多可進,如仍然進不了看導管深度差不多了就退針,差太遠就一起拔出重新穿刺置管。
導管有回血,先繼續置管到指定深度,退針,導管接注射器邊回抽邊退導管,有時退到一定刻度就沒回血了,如退到最小接受刻度仍有回血馬上拔管重新穿刺置管。
㈧ 有關椎管內麻醉硬膜外隙阻滯和蛛網膜下隙阻滯的問題
1.硬膜外麻醉安全嗎?全脊麻、局部麻葯中毒發生的概率高嗎?
像你做的這種足部手術,是用低位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安全性比較好,全脊麻發生概率極低,一個醫院一年也遇不到幾個,而且多發生在椎管狹窄或者有脊柱畸形或高位硬膜外麻醉。局麻葯中毒是局麻葯大量入血,才會發生,而且在手術室即便發生,麻醉醫生也有辦法糾正和搶救,不需要太擔心。
2.硬膜外麻醉是否不用去枕平卧六小時?
這個不是,最好是一樣去枕平卧。但硬膜外麻醉對比腰麻在可控性上要好得多。畢竟,這兩種麻醉和麻醉葯物臨床上用了幾十年了。
3.如果接受過一次硬膜外麻醉,第二次接受是不是效果不會太好?
這個一般不會有。因為硬膜外麻醉可以留置導管,葯量不足可以加亮,局麻葯也可選擇強效的,不過麻醉是門很精的學問,具體要你的麻醉醫生根據你的情況決定。
4.第一次我在兒研所時的麻醉方法是硬膜外麻醉嗎?
第一次可能是硬膜外,因為硬膜外麻醉起效比較慢,要十分鍾到二十分鍾,第二次那個難受的我個人感覺是腰麻,平面沖的比較高,不過沒有所謂全脊麻。全脊麻是整個脊髓節段的麻醉,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抑制,你第二次發生的只是一個一過性的低血壓和輕度呼吸抑制。有經驗的麻醉醫生完全可以handle,沒什麼大不了的,臨床上非常常見。
5.蛛網膜下隙阻滯是不是比硬膜外隙阻滯更徹底?所以我第二次才會感到恐懼。
沒錯,腰麻更徹底。但同時也對循環影響更大,血管舒張,導致血壓下降嚴重,所以低血壓,所以會譫妄恐懼,呼吸困難。但是低血壓的原因是麻醉平面控制太高,而不是腰麻的原因。硬膜外麻醉相對腰麻,控制性更好,但也有阻滯不全的風險。所有的醫學操作都有失敗的風險。麻醉醫生的思維是考慮到所有風險,選擇最佳麻醉,准備好發生最壞打算的應變。
6.蛛網膜下隙阻滯是不是比硬膜外隙阻滯更易行並發症更少?因為硬膜外阻滯有全脊麻和局麻葯中毒的可能,非常危險。
兩個麻醉的風險都是人來擔,我個人講講其實對你而言差不多,不過對我們來講,我們更喜歡用腰硬聯合麻醉,也就是腰麻加一個硬膜外置管,腰麻效果好,硬膜外麻醉可控性強。
全脊麻發生概率極低,一旦發生需要搶救,而且往往發生在那種高位硬膜外或者平面沖特高的蛛網膜下麻醉(腰麻),局麻葯中毒是局麻葯大量入血,麻醉醫生在給葯前一般會看有無回血再給葯,其實這兩個發生概率都極低。倒是惡心嘔吐,和術後頭疼發生概率相對較高,不過術後頭痛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去枕平卧和麻醉後用力抬頭導致椎管腔顱內壓高。
危險倒是真沒什麼,其實哪怕麻醉失敗,也大不了改全麻。事情發生的時候,正常有經驗的麻醉醫生都知道該怎麼做。
太累了,我要睡覺了,晚安。
㈨ 急求助,手術後硬膜外管拔不出來
可能是盤曲的硬膜外管打結了,我原來取過一個,取出來後有個結!我當時是用穿刺時的體位,盡量屈曲,然後順著針道(硬膜外管周圍組織)打上局麻葯順著勁取出來的!
㈩ 做硬膜外麻醉時,其穿刺的部位、標志和穿刺層次結構如何
所有的脊柱間隙都可以作硬膜外穿刺,但目前最多的是腰椎間隙穿刺,能滿足腹部以下部位的手術,高位硬膜外很少用,穿刺困難,風險高,定位方法為髂前上棘連線正對腰3/4間隙或腰4棘突。層次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和黃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