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5厘米吃多少規格的料
Ⅰ 黃骨魚怎麼養 每畝35000尾,4畝的黃骨魚苗每頓喂多少料合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Ⅱ 黃顙魚的成魚如何飼養
飼養方法:
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單養和套養、網箱養殖,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流水養殖和稻田養殖等。魚種放養密度,應根據養殖條件、養殖模式、魚種規格大小和養殖技術水平確定。飼料以天然餌料和配合飼料為主,保持水質清新,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
當魚苗長至1、5厘米左右天然餌料不夠時,應及時補充人工餌料。可用甲魚飼料加水揉成團,或用魚糜加黃顙魚苗專用粉碎料捏成團馴食。
Ⅲ 黃骨魚吃什麼魚料
黃顙魚又名黃角丁、黃骨魚、疙阿、黃辣丁、刺疙疤魚、刺黃股等,為鱨科黃顙魚屬魚類,雜食魚類,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黃顙魚吃什麼食物吧!
黃顙魚吃什麼?
野生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
黃顙魚的規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黃顙魚的養殖飼料
人工養殖可用鮮活動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可將小魚、小蝦、螺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後用土麵粉作粘合劑,攪勻成團狀,放在餌料台投喂,也可用專門配合飼料。
投飼時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天投喂占魚體重5%左右,每天兩次,上午佔1/3,下午佔2/3,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黃顙魚的生活習性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黃顙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毫克/升時出現浮頭,低於1毫克/升時會窒息死亡。
Ⅳ 黃顙魚吃什麼
黃顙魚又名黃角丁、黃骨魚、疙阿、黃辣丁、刺疙疤魚、刺黃股等,為鱨科黃顙魚屬魚類,雜食魚類,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黃顙魚吃什麼食物吧!
黃顙魚吃什麼?
野生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
黃顙魚的規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黃顙魚的養殖飼料
人工養殖可用鮮活動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可將小魚、小蝦、螺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後用土麵粉作粘合劑,攪勻成團狀,放在餌料台投喂,也可用專門配合飼料。
投飼時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天投喂占魚體重5%左右,每天兩次,上午佔1/3,下午佔2/3,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黃顙魚的生活習性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黃顙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毫克/升時出現浮頭,低於1毫克/升時會窒息死亡。
Ⅳ 小黃顙魚這么養啊!!!!!
(CCTV《致富經》)到了2006年,葉進祥養殖的黃顙魚只用六個月就能從幾錢長重到2兩,而這樣的規格在市場上最受歡迎。黃圍裙男:「這個魚有二兩,二兩重。」記者:「二兩的在市場上好賣嗎?」黃圍裙男:「就這種魚好賣。」楊元利:「吃魚就是一條整魚,不像其他的鯉魚,低檔魚,中檔魚,它比較大的,然後分成幾份了,感覺上就沒那麼完美。」記者:「還有這個講究吃一整條魚。」楊元利:「對,吃整條魚特別講究嗎,對,年年有餘,整條魚,完完整整。」馴化好的黃顙魚,一畝魚塘能養出一千多斤。可要想養殖上規模,必須能自繁自養。葉進祥養了20多年魚,繁育黃臘丁對他來說仍是個新難題。5月到8月是黃顙魚的生產期,可黃顙魚個頭小,親魚數量多,很難像常規魚一樣進行催產。黃顙魚喜歡在水底活動,葉進祥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樹葉綁成捆,沉到魚塘底,等黃顙魚把卵排在樹葉上,再撈起來收集到孵化池。就這樣葉進祥孵出了他養殖的第一批小黃顙魚魚苗。能自繁自養,葉進祥一年養出了三千多斤黃顙魚。原本不看好的人,也信服了。2007年4月,養魚戶張嘉軍找上門來,要買黃顙魚魚苗。本來是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可100天後他就打定了主意要專門養殖黃顙魚。張嘉軍養殖戶:「我引了一畝面積,一個池子,一畝面積試養。當時的規格就是1.7萬多尾魚,餵了剛好100天,除去了成本有1.6萬元錢的純利,當時剛好100天,只有一畝面積,所以我覺得這個魚可以養。」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找上門來買黃顙魚魚苗,賣20克水花苗就能賺三四十元,這相當於賣5斤成魚的利潤,葉進祥又看到了新的商機,他要孵化更多的魚苗賣。張嘉軍 養殖戶:「孵化這個還要很多的設備,還需要很多的東西,需要你的條件,這個孵化呢,應該這樣說,它工作比較煩瑣。」孵化魚苗雖然繁瑣,但賣魚苗,讓葉進祥多了一條掙錢的路,賺到了比賣成魚更多的錢。葉進祥:「就這些魚苗養大了,一個車皮也裝不了啊。」隨著規模擴大,葉進祥一年能孵化上億尾的黃顙魚魚苗,省內市場已經消化不下了,這時葉進祥又把目光投向了省外。在北方,人們把黃顙魚叫做嘎魚,湖廣一帶叫它黃骨魚,叫法不同,可都很受歡迎。楊元利 經銷商:「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然後烏魯木齊,昆明,這些幾大城市,對這個魚都,銷量都特別好,也特別感興趣。」在北方,由於氣候原因,黃顙魚沒法過冬,不能在自然條件下孵化。葉進祥決定黃顙魚苗賣到北方。葉進祥:「本身它河裡面就有一定的數量,如果它再通過這種馴養的話,搞養殖的話,它養出來的經濟效益會更高,所以我們去那邊開辟市場,動員那邊的養殖戶進行養殖。」2007年8月,葉進祥帶著技術員首先到了天津,他在那裡開了辦事處,專門盯上了水產養殖大戶。李學朝是天津市漢沽區的養殖戶,養魚將近20年。葉進祥找到他,推銷黃顙魚魚苗,但卻遭到了拒絕。從來沒有養過黃顙魚,李學朝擔心養不活。葉進祥讓技術員向李學朝拋出了十分誘人的條件。張友忠:「我給你發過來,我只收個半價,要是成功以後,你再將余額全部付給我就行了。」不但只收一半的魚苗錢,葉進祥還派技術員住在李學朝家幫著養黃顙魚。張友忠:「他那個苗成活率是90%的成活率,他說在我們這個地方,就是放草魚和四大家魚類都沒有達到過90%。」黃顙魚養活了,葉進祥的生意也做成了。2008年4月,記者去采訪時,恰巧遇到專門從天津趕來的李學朝,這次,他准備多買些黃顙魚魚苗,回老家養殖。天津養殖戶 李老闆:「這次准備買幾十萬,五六十萬吧。」記者:「跑這么遠特意來買黃臘丁苗?」李老闆:「因為以前接觸過。人比較實在。它這個苗經過過篩的,我要多大苗給多大的。」李學朝這次買的是50尾一斤的黃顙魚魚苗,只要氣溫達到15度,就能在北方進行養殖了。有價格優勢和技術保障,葉進祥把黃顙魚魚苗賣到了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從28斤黃顙魚中發現商機的葉進祥,現在一年靠黃顙魚能收入兩百多萬元。註: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Ⅵ 黃骨魚主吃什麼食物
黃骨魚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
黃骨魚一般指黃顙魚(黃顙魚,汪蛟(浙江俗稱)),黃骨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齶骨上有絨毛狀齒帶。
黃骨魚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是雜食動物。
(6)黃顙魚5厘米吃多少規格的料擴展閱讀:
黃骨魚的食性介紹:
黃骨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
野生黃骨魚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
黃骨魚的規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黃骨魚
Ⅶ 黃顙魚的養殖問題!
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是極具市場潛力的養殖品種。黃顙魚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慢於鯉科魚類,但對該品種本身而言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且群體產量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大規模人工養殖有一定困難,因此開展混養已勢在必行。魚池中混養黃顙魚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低值小雜魚蝦、魚類殘餌、有機碎屑、浮游動物等,提高魚池凈產量。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錨頭鰠等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增養黃顙魚5公斤~20公斤,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現將混養技術介紹如下:
一、成魚池混養
成魚池混養黃顙魚,對池塘主養的魚類沒有嚴格的要求。養殖四大家魚的魚池和主養吃食性魚類(如鯉鯽魚、羅非魚、淡水白鯧)等魚池均可混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0畝~30畝,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5公斤~8公斤。
二、親魚池混養
親魚池混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親魚池的水體空間,提高親魚池利用率,而且黃顙魚可以攝食親魚池中的一些與親魚爭食耗氧的小型野魚類。親魚人工繁殖結束後,每畝放養黃顙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畝增收黃顙魚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養
蟹池混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畝~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蟹種放養後,畝放養黃顙魚30尾~50尾,規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5公斤~10公斤。
四、河溝混養
河溝中低值野雜魚類較多,混養黃顙魚可節省人工餌料。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養
大水面混養黃顙魚,群體產量高,既不影響主養品種的產量,也不需另外投餌。一般畝放黃顙魚40尾~60尾,規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畝增黃顙魚8公斤~15公斤。
無論採用何種混養方式,在養殖管理中須注意如下事項:
一、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要適時加註新水,高溫季節要勤換水,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60尾為宜,放養規格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過大,規格過小,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
三、魚池混養黃顙魚後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
四、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家魚夏花或投喂人工配製的專用黃顙魚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應先喂主養品種(投入淺水區),後喂黃顙魚(投入深水區)。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應以夜間為主。
五、蟹池中混養黃顙魚,因河蟹、黃顙魚在生態上處於相同的水層位置,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因此,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的青蝦,讓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黃顙魚常見疾病控制技術】
黃顙魚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底層經濟魚類,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放養密度和擴大養殖面積的同時,黃顙魚的病害也逐漸增多,危害加大。為此,提出幾種常見疾病的主要控制技術。
一、機械損傷病因
由於黃顙魚喜集群生活,其胸鰭和背鰭長有硬棘,在生產操作和運輸中易造成魚體皮膚擦傷、裂鰭等機械性損傷,繼發細菌感染和黴菌感染,並以爛鰭和生長水霉為主要症狀。
流行情況
主要為網箱分養操作及大規格魚種長途運輸後受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拉網鍛煉、運輸中要細心操作。出苗時,暫養網箱時間不要過長,並盡可能降低暫養箱的放養密度。運輸用水中可以 適量添加土黴素,魚種入池或入網箱前要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或30%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腫病
病因
由細菌感染引起。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濃液,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該病在苗種或成魚養殖期間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高溫季節,該病易暴發且來勢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術
養殖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環境條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疾病發生後,每天進行水體消毒1次,連續3天。在投喂魚肉漿時,每天應到餌料中添加1%食鹽。
三、水霉病
病因
由水黴菌感染引起。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且向內外生長與蔓延擴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狀附著物,病魚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慾,瘦弱而死;若魚卵上布滿菌絲,則變成白色絨球狀,霉卵成為死的魚卵。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體表帶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水溫低時最易發生,多因在拉網、分箱、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疾病控制技術
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濃度為2~3%的食鹽水溶液葯浴消毒,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達到2mg/L濃度,2天後再潑灑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四、腸炎病
病因
由點狀產氣單孢桿菌感染引起。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則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剖開魚腹,患病較輕的魚體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塞腸管。病魚離群獨游,活動遲緩,食慾減退。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病菌感染可能來源於養殖水域的底層淤泥,魚體攝食的浮游動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肉漿也有可能攜帶該病菌。流行高峰多發生在水溫為25~30℃時。
疾病控制技術
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變腐敗的飼料,活餌應用2~3%食鹽溶液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0.1%鮮大蒜汁進行投喂;全池潑灑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車輪蟲病
病因
由車輪蟲寄生引起。病魚焦躁不安,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游,呈「跑馬」現象;鏡檢可見大量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鰓絲和皮膚粘液上。主要危害黃顙魚魚苗、魚種,多發生於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術
全池潑灑每立方0.7g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或用苦楝樹葉30kg/畝煎煮後用湯汁全池潑灑。
六、小瓜蟲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蟲寄生引起。在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小白點,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鏡檢鰓絲和皮膚粘液,可見大量小瓜蟲。多子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流行於春秋季。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魚體易被小瓜蟲感染。
疾病控制技術
用每立方福爾馬林50~60g浸洗魚體10~15分鍾,同時,發病魚池亦用福爾馬林消毒;全池潑灑每立方2g亞甲基藍,連續數次,每天1次。
七、錨頭蚤病
病因
由錨頭蚤寄生引起。發病初期,病魚呈急躁不安、游動遲緩、魚體消瘦等現象。寄生部位充血發炎,腫脹,出現紅斑。肉眼可見錨頭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節。
疾病控制技術
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每立方0.3~0.4g,療效顯著。
八、營養性疾病
病因
飼料中的營養成分過多或過少,飼料成分變性或能量不足,均會引起黃顙魚的營養性疾病。常見症狀有脂肪肝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魚肝臟腫大,肝臟顏色粉白或發黃,膽囊腫大,膽汁發黑,胰臟色淡。病魚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術
改進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質量,適當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用量。
在養殖黃顙魚常見疾病的控制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切實做好預防措施:①徹底清塘,嚴格消毒。②苗種放養時,要用食鹽等葯物浸浴消毒。③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的苗種。④投喂新鮮、優質飼料,堅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經過發酵的糞肥。⑤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注換水。⑥定期潑灑葯物消毒水體與口服葯物,堅持對活餌、飼料台、食場進行消毒。⑦發現魚病,及時診治。應注意:黃顙魚為無鱗魚,對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葯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Ⅷ 黃骨魚吃什麼
黃顙魚即黃骨魚,野生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
黃顙魚的規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
人工養殖可用鮮活動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可將小魚、小蝦、螺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後用土麵粉作粘合劑,攪勻成團狀,放在餌料台投喂,也可用專門配合飼料。
投飼時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天投喂占魚體重5%左右,每天兩次,上午佔1/3,下午佔2/3,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8)黃顙魚5厘米吃多少規格的料擴展閱讀: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黃顙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毫克/升時出現浮頭,低於1毫克/升時會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