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玉璧直徑多少厘米

玉璧直徑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04-21 03:14:00

1. 古代「璧」的規格樣子最早見於哪部書

璧,古代的一種器物名,一般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狀通常呈扁圓形,中心有一圓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圓形輪廓外雕有龍形或其他形狀的鈕。

《說文》中釋璧:「瑞玉,圓器也。」《爾雅·釋器》中指出:「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這里把璧的形制講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圍的邊,「好」是指當中的孔,邊為孔徑的兩倍便是璧。實際上這一比例僅僅是理想的,實際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這一比例。與此器近似的還有玉瑗,玉環,三者的名稱由中心的圓孔大小來決定,大孔者為瑗,小孔者為璧。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者為環。
〖分類〗

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

〖歷史〗

玉璧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最早的玉璧是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玉璧在商周時期比較興盛,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逐漸式微,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由於玉璧本身具有玉質的內在美、工藝美、歷史美、紋飾美、意蘊美等特點,故歷來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用途〗

玉璧用途很復雜,一般認為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和禮器,常出現在重要的國家祭祀大典中,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例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二為國事中禮儀饋贈。三作佩系,也作不同身份的標志,《說文》釋:「石之次玉者以為系璧」,《周禮》有「子執古璧」、「男執蒲璧」的記載。以璧為佩飾主要自戰國至漢代盛行。四作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常作為古代帝王隨葬品,例如已發掘的漢代大墓中都有眾多的璧出土,常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嵌在館的表面作裝飾用。

〖紋飾〗

玉璧的紋飾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璧多飾弦紋。春秋戰國至漢代,玉璧為雲紋、谷紋、蒲紋,間或有螭紋。唐、宋、元以後出現了凹雕螭紋、乳丁紋、獸面紋、花鳥紋裝飾的玉璧。玉璧中應引起重視的是素璧、谷紋璧、蒲紋璧。

素璧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有兩個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遺址,有的墓葬中一次竟出土20厘米以上的玉璧十件以上,二是四川廣漢地區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更多更大的璧,最大的竟超過70厘米,厚度達5厘米,形如石盤。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當時主要用於禮器。

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不過出現了一面以谷紋或蒲紋、雲雷紋、席地紋裝飾,一面飾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谷璧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旋渦狀如同谷牙,取其谷可養生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席可以安人之意。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一般為幾厘米到十幾厘米,超過二十厘米的不多見。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寶光四溢,做工極精良。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用品、禮儀用品及饋贈用品。

龍紋、鳥紋、鳳鳥紋蒲璧見之於漢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兩區,多達三區。外區飾龍紋或鳳鳥紋,內區飾蒲紋,三區內飾獸面紋。這種漢代璧一般用水玉製成,分厚薄兩種,直徑一般較大,大的有超過40厘米,但厚的並不多見。龍紋蒲璧在漢代墓葬中發現很多,往往成組成組置於棺上,應為漢代葬玉之屬。

【文物璧的相關研究】
〖淵源研究〗

對於璧的淵源發展說法不一,歸納不外乎有這幾種意見:一種認為璧源於環,首先是一種裝飾品;一種認為璧源於人們對日月神崇拜的宇宙觀而演繹形成的。但不管是源於環或是受到日月圓形的影響也好,追本溯源地分析,璧的形成應該說是與人們的形象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形象思維,指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里形成的反映,特別是進入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使玉和玉器有了神靈和迷信的色彩,成為人們權力的標志和等級制度的象徵,享用圭、璋、琮、璧等禮器,以顯示貴族的身份、豪富。《周禮·考工記》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說明王者用玉的嚴格規定。另外還以玉祭祀祖先,人死後還要以玉陪葬,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墓葬中,一般都有玉璧陪葬的習慣,這說明墓主都有一定身份。正如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談到印第安人財產觀念時指出:「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都已成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以供他在幽冥中繼續使用。」這一點在殷墟婦好墓以及1972年陝西鳳翔南指揮鄉秦墓出土兩件大型玉璧(一件直徑19厘米,另一件直徑29.7厘米)就可以得到證實。

〖用途研究〗

至於談到玉璧的用途,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它是祭祀天地的禮器,《周禮·春官》雲:「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有的認為它是古代權力的標志和等級制度的象徵。另外還把璧、琮、圭、璋、璜、琥等稱之為「六瑞」和「六器」,這些都是史書上的說法;有的認為它是一種裝飾品,因為它的製作精緻,美觀大方,適宜人們佩飾,這也有一定道理;再有的認為它是陪葬品,因為在許多古代墓葬里出土過大量玉璧,如1982年江蘇草鞋山198號墓前和武進縣寺墩墓葬的第三號墓里出土了100多件器物,其中絕大部分是玉器,璧琮就佔有五、六十件之多,同時在《周禮·春官》里也有「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的記載,充分說明古人以玉器斂屍的事實。除此之外還有的認為,璧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即作為一種信物,傳達某一種特殊的信息。《荀子·大略》載:「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說的是古時進行國事訪問時,用璧表達相見之禮,在各國交往時,也往往用璧作為瑞信,既表示祝賀吉祥,同時又是一種憑信。

〖鑒定研究〗

究竟如何鑒定古代的玉璧?一般來說早期玉璧的特徵,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璧的形態、應朴質無紋飾、多素麵,而且肉好之比例無定製;到春秋戰國時期,玉璧開始出現有紋飾的淺浮雕,常見的有谷紋、璃紋、鳥紋、龍紋、虎紋、勾連紋等,很少素麵;兩漢時期的玉璧製作規整,紋飾繁縟,而且有多層次紋飾來裝飾璧面的特點,典型的有乳丁紋、弦紋、谷紋、獸紋、蒲紋、卧蠶紋等紋飾組合在璧面上,自漢以後,玉璧便逐漸少了,人們也不太崇尚。璧雖是古代的主要禮器之一,但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能作裝飾之用,或佩飾在身,或懸掛在牆。在古代,因為璧是圓的,有和平的含義,所以它還是一種和平的象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里,沛公劉邦逃走,張良以璧送之,就是報平安的意思。近年來,在開掘的古代墓葬中也發現很多玉璧,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還有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

2. 明代的玉璧主要有哪些形狀

從流傳下來的明代玉璧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製作,加工不精。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代的谷紋、雲紋或是卧蠶紋;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製,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谷紋、雲紋或卧蠶紋,然後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飾。同時,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如白玉大雁紋系璧,直徑5.5厘米,玉質潔白瑩潤,淺浮雕兼鏤雕大雁,身態呈翔浮狀,清麗優美,中心透空可用作穿系。

明代玉器多谷釘紋,多以管鑽套打,谷釘較大橫豎成行,周邊有明顯的套打痕跡。動物造型的耳內多用錐鑽打凹,少見直筒,旋紋細而不均。

明代玉器陰線寬深粗放,邊棱鋒利,槽地砣痕明顯,其過線、歧出現象比比皆是。而且底子處理不清,不平整,俗稱「麻底」。從總體上看,明代裝飾用線以寬而深的陰線為主,截面呈「V」字形,拋物線狀,首尾均出峰。明代玉器的玉材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的和田玉。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運玉材的盛況:凡玉由彼纏頭面,或溯河舟,或駕駝,經浪入嘉峪,而至甘州與肅州,至則互市得興,車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

3. 玉璧是什麼東西,玉璧的收藏價值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 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 信物。多採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帶的 壁直徑一般在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 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 間。春秋壁壁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 右。戰國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區同心圓 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 留傳統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 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 創新製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 的動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 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 毛口。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 銳。谷紋乳突飽滿勻稱,谷紋是在乳釘 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4. 古代有正方形玉璧嗎

當然有,只不過比較少,具體如下:

清代玉璧小型較多,璧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壁。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時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沒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藝水品大大下降。

而當代玉璧又迎來了一個新高峰,如平安扣就是數千年玉璧的延伸,人們在祈盼平安美好的同時加入了現代的元素和新的材質,出現了翡翠、瑪瑙等多種玉料製作的各種玉璧,從而更加豐富了玉璧的內容,也使高貴的祭天禮器走下了神壇,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玉璧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流傳到現在,歷經了神秘高端的禮儀用器到簡單普通的生活用品的轉換,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情趣。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蘊涵了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如何鑒定古代不同時期的玉璧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外周不圓,或厚薄不均勻,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兩面寬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邊有斜坡。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這一時期的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特徵大多是素麵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為貴族專用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尺寸小於新石器時代,均為圓形,壁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鑽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麵無紋;西周大壁無紋,小壁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題材主要是龍、鳳、鳥紋。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紋飾,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陽玉、岫岩玉。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多採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帶的壁直徑一般在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壁壁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戰國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傳統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創新製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谷紋乳突飽滿勻稱,谷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但壁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壁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穀粒上部渾圓。玉璧邊緣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於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到了東漢,壁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隨之出現。玉璧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谷釘稠密模糊,谷紋旋轉力度不夠,谷尾呈圓脊形,與戰國谷紋用細陰線不同。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徵。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壁形厚重,穀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壁面雕動物的,動物具有元代工藝的風格特徵。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鏤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數量較前三代為多。多選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不少谷紋和雲紋。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鑽套鑽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戴之用。刻工比較隨便、粗獷。
清代玉璧小型較多,壁身較厚,穿孔較小,出現了中間帶環套的雙聯壁。玉璧上的紋飾出現了幾何紋圖案,吉祥圖案及人物圖案,寫實性較強。這一時期無論朝廷、官方、民間,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時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質料較差,做工粗糙,雕琢沒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藝水品大大下降。

6. 一塊玉璧,外直徑18厘米,內直徑7 厘米。這塊玉璧的面積是多少

外直徑18厘米,則半徑9厘米,面積:3.14*9*9=254.34平方厘米
內直徑7厘米,則半徑3.5厘米,面積:3.14*3.5*3.5=38.465平方厘米
玉璧之面積:254.34-38.465=215.875平方厘米

7. 這種不屬於禮器范疇,但在製作上小而美的玉璧,實際用途是什麼

玉器材質堅硬,溫潤瑩澤,原料來源以及加工都不甚容易。而玉料的不可塑性決定了玉料與那些質料特徵能夠發生根本變化的材料不同(質料特徵能發生變化的材料有金屬、陶、瓷等)。所以玉器的製作是一個雕刻琢磨的過程,是一個減損材料的過程。因此古人對玉器極其珍惜,當發生破損或器用觀念變化時,往往會將原來的成品重新加工,從而形成新的器形、器類,抑或補琢了新的紋飾。這些再次加工的玉器從側面說明了古人對玉料的珍重。

系璧

8. 小時候課本里的和氏璧為圓盤形狀,那它怎麼雕刻成方形的傳國玉璽呢

和氏璧的來歷就不說了,“卞和泣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那麼根據有限的記載,和氏璧最後沒有爭議的出現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所以秦漢時期的玉璽也有比較小的,而且秦漢時期的皇帝有專門處理政事用的“六璽”,而傳國玉璽不屬於六璽,只是一種皇權的象徵,這種象徵極有可能只是作為一種隨身攜帶的物品或者是專門收藏的物品,就像傳家寶一樣。

所以傳國玉璽也許不是很大,和氏璧又不是很小,那麼和氏璧做成一種可以佩戴的小尺寸玉璽也不是不可能。

但真實的和氏璧和傳國玉璽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只能去猜測了。

9. 真的戰國玉璧有什麼特徵特點

  1.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由於玉器用途的擴大,使用者的范圍擴展,這個時期的玉璧有了創新和發展。這時期的玉璧多用新疆和田玉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帶用的璧一般直徑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

  2. 春秋時期的玉璧,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不少採用浮雕法,上雕龍首紋、蟠虺紋等。戰國時期有的玉璧表面分成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著傳統的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的玉璧在製作上出現了很多創新。比如,創造出了出廓玉壁,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又如,裝飾紋飾繁雜,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創造出谷紋、蒲紋,並與龍鳳紋、獸紋等占據了主導地位。

  3. 谷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穀粒似螺旋,頂部較尖,谷尾直彎、左彎、右彎多變,玉璧邊線窄而高,內側呈斜坡狀。乳釘紋璧的乳釘呈凸起的圓粒,璧的邊緣較寬。同時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布局的組合紋。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飾繩紋的內外立邊均規整,邊緣明顯,繩紋挺直有力。谷紋乳突飽滿勻稱,谷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