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頂積雪多少厘米
❶ 為什麼高山的頂部會有冰雪
能不能保持常年有雪最主要的因素是氣溫,氣溫的高低是由空氣中所含的熱量來決定的,其主要來源於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的熱量則主要來自於太陽的輻射,太陽的輻射到達地球後,其中的大部分熱量都會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表面吸收了熱量後溫度就會升高,然後再通過長波輻射、傳導、對流等方式傳遞給空氣。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這個高度是相對的,它不是根據海平面來計算的,而是根據相對於所處地的地表而言的,例如海拔3700多米的富士山,它相對於地表高度有3000米以上,山頂和山腳的溫度差了將近20度。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就是4000米,在青藏高原一座海拔5000米的山峰與地表也只差了1000米,其山頂與山腳的溫差也就只有幾度。
❷ 高山高原氣候的特點
高原高山氣候的總體特點為全年低溫,降水較少。在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在中緯度地區的高原高原地區,如中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地區,由於海拔較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由於氣候的垂直分布明顯,導致生物的多樣性異常顯著,它受地形地勢的影響特別是海拔高度的影響特別明顯。高山高原氣候表現出氣溫低、氣壓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公尺,溫度則下降大約6度。因此,雖在度熱達攝氏30度,高達4000公尺的高山,如玉山,卻只有攝氏10度左右。氣壓則反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在標准狀況下,每升高100公尺,氣壓降低10毫巴。為750毫巴時,4000公尺高山頂約460毫巴。而多露、多風是其又一明顯特徵。//高山上的氣候在一曰之間的變化多端,無論是在夏季或冬季,經常霧涌至而將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裡。將四周的能見度突然間降低。高山多風是因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懸殊,地面接受太陽輻射熱及由於熱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經常產生空氣流動的現象。又因為高山上對空氣流動阻力較風大而多。
❸ 山海拔多少才能積雪溫代地區
積雪的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
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昆侖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雪線降至海平面.
溫帶應該會在4000米-2000米.
❹ 山脈達到多少米才足以終年積雪
山有多高才能足以終年積雪,這是依據山脈所在的緯度位置決定的。
若是在低緯度地區:氣溫約有30攝氏度時,依據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來計算,山高5000米以上才能有終年積雪。
若是中緯度地區:當地氣溫約有18攝氏度時,依據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來計算,山高3000米以上才能有終年積雪。
若是在高緯度地區:氣溫約有小於10攝氏度時,依據每升高1千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來計算,山高1700米就有終年積雪。
所以山達到多米才能終年積雪是與所在地區的緯度、氣溫高低有關。
❺ 一座山究竟要有多高才能保證山頂一年四季都有積雪
這要看所處的位置,一般兩極基本都會溫度很低,海拔不高的地方也有可能形成雪山,但是在熱帶地區,要形成火山是比較難的。地球表面的熱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的結果.高山地區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熱量散發的速度快,而且散發的熱量要比吸收的多.科學實驗表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要下降0.6℃左右.不難理解,在炎熱的非洲,在海拔高達5895米的乞力馬扎羅山的峰頂部分氣溫常在攝氏零下30多度,因此也就形成了終年冰封雪蓋的景象。
❻ 山峰海拔高於多少米,會常年積雪
其分布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
1、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昆侖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雪線降至海平面.
2、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雪線高度取決於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為500~800毫米,雪線高5500~6000米;阿爾卑斯山脈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雪線高度僅2700米左右.祁連山東段的年降水量大於西段,雪線由東(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雪線3、地形通過影響氣溫和降水而間接影響雪線高度.北半球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線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氣溫和年降水量相差極大,致使南坡雪線(4500米)比北坡雪線(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❼ 黑龍江漠河積雪超10厘米,這個地區為何這么冷
起入秋了,天氣也逐漸變冷,而今年的東北也是尤其的冷,在剛進入秋季沒多久,東北就迎來了近年來入秋最大的一場雪,這場雪有10厘米厚,使得整個東北都被一片雪白所覆蓋,入眼可見的都是白色,白色覆蓋了大地,覆蓋了高樓大廈,帶來了亮麗的景色,但這只是在我看來,因為我是一個南方人,沒能見過太多的雪,每年聽到哪裡下雪了,哪裡下雪了,就生恨自己沒生在北方。
相關資料:
東北地區指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簡稱東北。
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東北”一詞,起源較早。《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是從地理方位上將中國分為四方四隅,東北為其一隅。其後《淮南子·墜形訓》:“東北薄州曰隱土”亦本此意。遼金之際,設有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招討司等官職,賦予東北以區域管理之意。明清之時,“東北”一詞已將方位和區域之意合二為一。清人曹廷傑在《東北邊防輯要》中寫道:“朔方備乘於中俄交界考據說明,顧其時俄人乘隙窺我東北。
❽ 為什麼世界上的許多高山上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
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山。在坦尚尼亞東北部,近肯亞邊境。為東西延伸約80公里的熄火山群。以基博、馬文濟兩主峰最著名。基博峰海拔5895米,為非洲第一高峰。頂部有直徑2400米、深200餘米的火山口。5200米以上為終年冰川積雪帶,形成「赤道雪山」奇觀。
世界上許多很高的山峰上終年積雪,像戴著一頂「白帽子」,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消失。甚至在熱帶的一些山脈也會出現這種現象,如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等等。這是為什麼?因為高山上的天氣要比相同地區的平原冷得多。
那麼,為什麼高山上很冷呢?因為山越高,空氣就越稀薄,太陽照射來的熱量越容易散失。大約每升高100米的高度,氣溫要下降0.6℃左右,所以到了一定高度,氣溫就會降到0℃以下,這樣的高度冰雪就會終年不化。這個高度的界線,叫作雪線。距離兩極越近,雪線的位置越低,因為那裡的天氣本來就比較冷;而越靠近赤道,雪線的位置就越高。
還有山頂上堆滿冰雪後,由於冰雪表面反射陽光的作用強,照射到這里的陽光,一般50%~90%的光熱被反射回去,使這里氣溫更低,冰雪不容易融化。
所以在高度超過雪線的山頂上,就會終年積雪。當然,這里還得有雪降落下來,山頂上也還得有可以堆積雪片的場所,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高山上都能夠堆積冰雪的。那些積雪的山峰上的冰雪也不是絕對終年不化的,如果有強烈陽光的照射,就會有一些融化。但是不久後又有降雪落下來補充,所以冰雪能始終保持存在,並形成冰川向下運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山頂上的那些「白帽子」,也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雪花慢慢變成的。
當雪剛剛降落到山頂上時,內部多孔而疏鬆,約有40%~50%的空隙。山頂的積雪,白天在太陽的照射下,表面雪部分融化,融化的水滲入積雪下層,趕走了那積雪中空隙里的空氣,而雪的重量也能使本身壓縮。到了夜間,氣溫降低,融水和雪就凍在一起,這樣雪裡夾冰,冰里有雪,融了又凍,凍了又融,雪花變成半透明的粒狀雪。
後來,新雪又蓋在粒狀雪上,使壓力增加,壓縮得更緊,內部空隙更少,融點也降低了。經過不斷融化和凍結,粒雪終於變成了淡藍色的冰川冰。日久天長,冰川冰一層挨一層,越壓越緊,形成冰川向山下運動。
地球上的氣溫是經常變化的,當氣溫降低時,雪線會降低,能夠終年積雪的高山增多,冰川規模擴大;當氣溫升高時,冰川規模則縮小。
❾ 山峰海拔高於多少米,會常年積雪
其分布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
1、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昆侖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雪線降至海平面。
2、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雪線高度取決於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為500~800毫米,雪線高5500~6000米;阿爾卑斯山脈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雪線高度僅2700米左右。祁連山東段的年降水量大於西段,雪線由東(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雪線3、地形通過影響氣溫和降水而間接影響雪線高度。北半球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線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氣溫和年降水量相差極大,致使南坡雪線(4500米)比北坡雪線(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