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多少平方
Ⅰ 明朝在巔峰時期時的面積有多大,有怎樣的數據呢
一般來說,明朝的疆域大概在400萬平方公里左右。不過,這個疆域是指明朝兩京十三省的面積,其時間大概是朱元璋時期以及朱棣去世後的明朝。那麼明朝巔峰時期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呢?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網路說是997萬平方公里,這是將青藏高原也算入的;有人認為應該在算上東南亞“三宣六慰”,一共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有人認為到達了2000萬平方公里,甚至認為達到了4800萬平方公里。
衡量每個朝代的疆域,我們必須要有一套統一的標准,不能走雙標路線。我的觀點就是有行政區劃的算是疆域,有軍事控制而沒有行政管理的地區是勢力范圍,也可以勉強算是疆域。至於名義上的冊封地區,那我們就不要光是要要面子說那是疆域。
Ⅱ 明朝國土面積是多少
明朝國土面積約997萬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這時期農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朝領土范圍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
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北方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進占遼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朝
Ⅲ 明朝土地面積有多大
在明朝建立的前期:900萬平方公里疆域
明朝前期的疆域包括「兩京一十三省」、奴兒干都司、關西七衛、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舊港宣慰司等。其中兩京一十三省還包括長城以北的河套平原、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約50萬平方公里土地。
Ⅳ 明朝的領土面積有多大
明朝時期的疆域非常大,在鼎盛時期,最大國土面積為1100萬平方。
Ⅳ 明朝多大國土面積
明代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領土范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占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占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復,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范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台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佔台灣。
Ⅵ 據說大明只有400萬平方公裡面積,這是真的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1368—1644)。關於明朝的疆域到底多大,歷史上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明朝疆域十分遼闊,能夠和唐、元、清並列,甚至還有人認為整個西伯利亞和東南亞都是明朝的領土,其疆域面積和元朝差不多,甚至更大。還有人認為,明朝的疆域基本位於長城以南,所謂「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出了北京就出國了。那麼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呢?
一,疆域判斷標準的確立首先我們要將中國古代的勢力范圍做一個區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帝國的核心部分,設置正式的地方行政體系來管轄,如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州郡縣制,唐宋的道路制,元明清的行省制等。這一部分無疑是一個王朝實實在在的領土,而明朝從建立到滅亡基本都掌握著兩京十三省地區,十三省分別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兩京是北直隸、南直隸。其地區的總面積大約大約在400萬平方公里。
Ⅶ 明朝版圖有多大
明朝的面積:960萬+449.19萬-175.81萬=1233.38萬平方公里 。
Ⅷ 明朝真實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明朝真實的國土面積是600萬平方公里。
明朝鼎盛時期面積有大約1100萬平方公里,在這個時期明朝通過設立努爾干都司,管理東北地區,這個東北地區包括如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設立烏斯藏都司管理西藏地區。
但在明朝後期,統治不穩固,國力衰弱,就失去對這些領土的控制力,在明朝大部分時期,它的控制穩定區域的面積大約600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疆域變化: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
Ⅸ 明朝國土面積
明代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永樂年間)
領土范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乾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占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占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興復。弘治年間三失三復,嘉靖七年(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置驛站,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范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萬人民。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東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