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計量單位 » 古代筷子是多少厘米

古代筷子是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2-05-21 23:15:35

㈠ 中國人擅用筷子,筷子卻是長七寸六分,一頭方一頭圓,這是為何

因為要方便筷子的使用,然後就是也要方便使用的時候能輕易夾起東西。為了便於使用,在不斷改進中形成。筷子是中國最常用的餐具。它們是中國人發明的,後來在朝鮮、日本、越南等中國文化界傳播開來。現在,隨著中國飲食文化的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把筷子當作普通的餐具。用了這么多年的筷子,我想我們都想知道為什麼筷子長7.6英寸,一端通常是圓的。

3.筷子尺寸的確定

簡而言之,關於筷子的發明有很多故事。但現在,筷子是如何發明的並不那麼重要。也許我們的祖先是在工作過程中,通過一些靈感,偶然地做到了這一點,可能會得到普及。經過歷史的變遷,筷子逐漸有了較為統一的規格——長7英寸6分,筷子頭是圓的,筷子柄是方的。

㈡ 請問在古代中國筷子的長度和由來……詳細說明

筷子古稱箸,一種由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筷子的標准長度為七寸六分長,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不同。
名詞解釋
筷子[Chopsticks] ,是指用竹、木、金屬或陶瓷等材質製做的夾飯菜或其他東西的細長棍兒。
持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或其他東西的細長形條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牙、骨、金屬等,形狀或方或圓各異。
名字由來
筷子的「筷」字是怎麼發展演變過來的呢?這個稱謂起自明代,明人陸容所著《菽園雜記》一書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原來,「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拋錨停住,因此改稱「箸」為「快兒」,意為讓船快行。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沒有這種忌諱,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後人就把「快」加了個竹字頭,稱作「筷子」了。

2起源編輯
史料記載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漢族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宋、元、明、清皆統一稱「箸」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注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漢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兩漢又出現了「
筷子
筯」字。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雲:「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我們知道,唐代「筯」與「箸」通用。不過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一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

筷子(19張)
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國的使用記錄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代漢灶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實物佐證,其精緻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㈢ 古代人為什麼規定筷子長7寸6分,16兩為一斤

實際上,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里,半斤和八兩還真就是差不多,不僅僅是差不多那麼簡單,應該說半斤就是八兩,這和我們現在用到的重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就現在的標准來說,一斤就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

這個標准制定的時間並不長,距今不過才滿六十年,而在此之前執行的標准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一斤十六兩這個標准執行的時間就相當久遠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間來算的話,應該是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當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兩這個標准可能也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並沒有普及,而只是在某個或某些諸侯國里被使用。

夏、商、西周之後,歷史進入大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比較認可的時間來算,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持續了五百五十年,可以說是相當長了,又因為在這一時期,周天子已經算不上天下共主,而每個諸侯國都是各自求發展,國內都有各自的標准,比較混亂。


對於為什麼筷子是七寸六尺,也有說法,說是七寸六尺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慾,古人在發明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加進去對人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每一樣東西都能找到暗含的樸素的哲理。

就比如這個筷子,長度是七寸六尺,暗含人有七情六慾,而人們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而且筷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頭方一頭圓,這正與古代的那種天圓地方的看法相一致,雖然這種看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不妨礙人們思考世界。

當然,關於筷子七寸六尺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人們的一個附會,實際上,筷子在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適用,能夠讓人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夾住菜,按照這個標准設計的筷子的長度范圍。

㈣ 知為何筷子長七寸六分

說起中國人的發明,人們常常想到「四大發明」。然而,有一個其實也很重要的發明卻是常常被人忽略的,那就是筷子。筷子雖不起眼,卻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經過幾千年的浸潤,它早已成了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

用了幾十年筷子,你知道筷子其實是有標准長度的嗎?而且這個長度是七寸六分(約25厘米)。

古人管筷子叫啥?

中國古人對筷子的稱謂是「箸」。在中國的典籍中,「箸」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那麼,筷子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呢?這個從史料上已經完全無法考證了。而從實物考古上說,「箸」的古字為「?貳保?幽敬又瘢?杉?畛醯目曜郵怯媚就坊蛑褡又瞥傻摹?/p>

在我國黃河流域,1934年至1935年間對安陽殷墟侯家莊考古發掘時,在M1005墓中曾出土有商代青銅箸6支。這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在商代後期已出現青銅箸。

古典名著中出現的「筷子」

在中國的古典名著中,也有一些與筷子有關的精彩段落。

最為人們熟知的,要屬《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那個著名橋段了。書中寫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與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日:『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

《紅樓夢》一書的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部分,寫賈府的一次宴會,便出現了「四楞象牙鑲金筷」、「銀三鑲烏木筷」等富有裝飾特徵的筷子。

為何筷子長七寸六分?

現在中國人使用的筷子,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這其中是有含義的,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當然,並不是筷子產生那天起,就有了這個標准長度。從出土的古代筷子來看,春秋兩漢間出土的各種筷箸,長度一般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間。唐代出土的銀箸,一般長度較長,最長者達33.1厘米。

用筷子有講究

筷子是兩根,稱呼卻是一雙。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是中國人獨有的哲學。

而筷子使用也是有規矩的: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拿筷子隨意敲打;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不能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里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談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道具,在餐桌上亂舞。

品味中國的筷子文化,就是感受中國人在筷子陪伴下所追求的幸福——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與真實。

來源/國學堂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閱讀公社

㈤ 「筷子」出現在什麼朝代

中國的筷子起源於商周時期。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5)古代筷子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關於筷子的起源,正史無記載,但流傳著三種關於筷子起源的傳說:

1、工作狂大禹用樹枝夾食烤肉

在堯舜時代,大禹奉命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而食之,這就是箸最初的雛形。

2、姜子牙用筷子驗毒

姜子牙隱居的時候,天天帶著魚竿去河邊釣魚,生活窮困潦倒。他的老婆不願意再與他過這樣的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便在食物中下毒,不料姜子牙卻被一隻神鳥所救。

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

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便知食物有毒。此事傳出後,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3、妲己用筷子挑逗紂王

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一吹送到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

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箸。

關於筷子,還有很多浪漫主義的說法。比如,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再比如,筷子一頭方,一頭圓,代表天圓地方。當然,這些浪漫主義的說法背後是強大的實用主義,那就是之所以會是七寸六分。

而不是三寸或十二寸,是因為太短拿不住,太長礙事;一頭方是怕放桌上軲轆到地上,一頭圓是為了吃東西不硌嘴。

㈥ 中國的筷子是誰發明的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6)古代筷子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筷子,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地區普遍使用的餐具。《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國君,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中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

筷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㈦ 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為什麼是七寸六分

古人也非常重視筷子的設計,通常的長度是7英寸6分鍾,大約每單位長度23厘米。古人把筷子的長度統一為7英寸6分的原因也是隱含的,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七種情感和六種慾望。古人認為人類是有感情和慾望的高等動物,而筷子的長度提醒我們知道如何控制我們的慾望。然而,我們在這里談論的是筷子的標准長度,而不是像一些一次性筷子。此外,筷子又短又長,自然會有一些偏差!

筷子雖然很小,通俗來講就是兩根小棍棍,但是卻承載著我們數千年的文化,還代表了我們國人的個性和修養。

㈧ 古時候為何會規定16兩為1斤,筷子的長度為7寸6分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文明,有著燦爛的文化,而這些成就與古人的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古人的智慧有時令現代人都匪夷所思,即使到了今天,很多蘊含有古人智慧的發明創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夠體會到,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常見的就是筷子。

二、為什麼筷子長度為7寸6分?這里也分兩方面說,先說傳說:古人把筷子的長度定為7寸6分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形狀也有講究,一頭粗、一頭細,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一雙筷子又是兩根,代表太極為一,陰陽為二,一一成二,合二為一。再說事實:從考古出土的筷子可以發現,歷史上筷子長度不一,有17厘米、有26厘米,還有30厘米,所以並不是所謂統一都是7寸6分,因此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玩,但是用傳說也可以很好的解釋,並不失趣味性。

㈨ 筷子是什麼時候第一次出現,是誰發明的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發明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因筷子的誕生史無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大眾認為筷子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9)古代筷子是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筷子的發源地: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中國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7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640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93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2006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67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91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230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70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76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