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部隊用水多少合適
⑴ 軍人每天飲用水量是多少
從理論上講一個成人每天需要水2000~2500毫升。
扣除喝湯、吃稀飯、吃菜、吃水果攝入的水,應該飲水量在1500毫升左右。
⑵ 古代行軍打仗,如何解決用水問題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的補給在行軍打仗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糧草如此,水源更是如此。
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人體一旦缺水,後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乾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於飢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周左右。
因此在行軍打仗中,保障軍隊和馬匹在行軍途中用水的正常供給非常重要。
行軍用水最重要的來源
1、河流
古代行軍的過程中,消耗的糧草是需要強大的後勤做支撐的,其中要用到許多人力物力,為了保障充足的軍用物資,是不允許設立隊伍進行專門運水的。
既然不能運水,那隻能找水源了,行軍中用水的需求往往是通過藉助天然的水源滿足。
在所有的天然水源中,河流是行軍用水中最重要的來源。
例如,宋朝時期,李繼遷在至道二年(996)圍困靈州城(今寧夏靈武西南)時,對於是否救援靈州城,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除了快速找到水源很重要之外,鑒定水質,保障用水無毒安全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常常在古裝劇裡面會看到,敵軍會採用投毒的手法進行戰爭,而且不是所有的水都是能喝的,因此鑒定水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既然行軍途中水源很重要,那麼水源就可能成為敵軍攻擊的手段,尤其是大軍行至敵境之時。對於如何防毒
《武經總要》: 凡防毒有五:一謂新得敵地,勿飲,其井泉恐先置毒;二謂流泉出於敵境,恐潛於上流入毒;三謂死水不流;四謂夏潦漲霪,自溪塘而出,其色黒,及帶沫如沸,或赤而味咸,或濁而味澀;五謂土境舊有惡毒草毒木惡蟲惡蛇,如有含沙水弩,有蜮之類,皆須審吿之,以謹防慮。
這說明在北宋中期人們已經積累了許多飲水防毒的措施,這就保障了行軍飲水的衛生與安全。
其實古代軍事學家很早便注意到行軍時水源的選擇和防護。因為水源的有無和水質的美惡,對軍隊人馬的健康關系極大。
春秋時孫武的《孫子 兵法》在“行軍篇第七”中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意思是凡是駐軍應選擇乾燥的高地,不宜處在潮濕的窪地,重向陽面,避陰濕面,靠近水草肥美,供應方便的地方,這樣軍士不會發生疾病,勝利就有了保障。
由於地面水比地下水易受污染,且不易防止敵人投毒,所以古代軍隊給水為了安全起見, 多開鑿水井以供將士飲用。
《周禮·夏官》中有挈壺氏 ,其職責是:“掌挈壺以令軍井 ,挈轡以令 軍舍 ,挈畚以令糧。”
這是在大司馬屬下,負責軍糧、住宿及飲用水的官員 ,也是我國歷史上所 記載的最早的後勤官員。
總結
顯然,解決用水問題對於古代行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一場戰爭的輸贏很可能就出現在誰更好地解決了行軍用水問題。
所以,古代行軍用水問題隨著朝代的發展更替,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巧找水源、注意防毒的行軍飲水保障理論體系,為戰爭後勤作出巨大貢獻。